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58717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指的是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很快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中。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
2、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又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了,教师就要选择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的。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要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
3、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第一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
4、,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就能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5、。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对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这样既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得无味,教师教得很累。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纲
6、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创编。其次,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如果原有的
7、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几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取舍、灵活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重视
8、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