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
2、..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脸生粉刺、丘疹、脓疱。3.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
3、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
4、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2.皮脂分泌旺盛毛囊和皮脂腺是雄性激素靶器官。在不正常水平的雄激素作用下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产生过多过浓的皮脂郁积在皮脂腺导管内;另一方面在雄激素的刺激下毛囊皮脂腺导管过度角化,管腔变窄,更进一步加重了皮脂排泄不畅,形成了临床上所见到的丘疹和粉刺。3.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已知表皮和毛囊
5、皮肤内存在痤疮棒状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和白色葡萄球菌3组微生物,其中以痤疮棒状杆菌跟痤疮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皮肤中的皮脂分泌过多给这3组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它们分解脂肪,促使皮脂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后者使毛囊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症。游离脂肪酸产生的炎症反应和细菌本身引起的炎症共同形成临床上所见的红色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和脓肿。其它除了上述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和微生物感染因素外,其他因素如免疫、遗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等也认为与痤疮的发病有关。二、治疗痤疮的中药方法根据痤疮的病因病机,
6、本病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滋阴泻火,清肺胃热,凉血散结,调理冲任。在治疗方法上应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一)内治法根据痤疮发病时间的长短、皮疹形态等表现的不同,一般可分为阴虚内热、肺胃热盛、瘀热痰结、冲任不调4个症型进行治疗。1.阴虚内热主证:面部皮疹以红色或皮色粉刺丘疹为主,或伴有小脓疱、小结节。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脉数或细数。1.1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泄火,清肺凉血。方药:消痤汤女贞子20g,旱连草20g,知母12g,
7、黄柏12g,鱼腥草20g,蒲公英15g,连翘15g,生地15g,丹参25g,甘草5g1.2阴虚内热方解:女贞子、旱连草,滋肾阴,知母、黄柏,泻肾火,一补一泻,调整肾之阴阳于平衡;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生地、丹参,凉血化瘀清热;甘草解毒清热并调和诸药。1.3阴虚内热加减: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枳实通肺泻热;大便稀烂不畅,舌苔黄腻厚浊,去生地加土茯苓、茵陈蒿利湿清热解毒;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茯苓宁心安神。2.肺胃热盛主证:面部尤其是鼻部,有较多鲜红丘疹,结节,大小不一,部分顶端有
8、脓疱、肿胀、疼痛。口干苦,大便秘结,肛裂出血,小便短赤,或伴咽红肿痛,吞咽困难;挤压后疔疮走黄,面肿发热。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洪大。2.1肺胃热盛治法:清肺解毒,通便泻热方药:枇杷清肺饮合大承气汤加减黄连10g,黄芩12g,枇杷叶12g,桑白皮15g,生地15g,大黄10g(后下),枳实12g,甘草5g..2.2肺胃热盛方解:黄芩、枇杷叶、桑白皮清肺热;黄连、大黄、枳实清泻肠中实热结滞;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加减:面肿目赤者加菊花12g、石膏30g;久治体虚者加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