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ID:21426404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_第1页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_第2页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_第3页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_第4页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关键词】和;中医学;核心价值;取向  中医学在建构和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影响,其理论体系和价值追求,无不彰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智慧和哲学精髓。其中对“和”的价值追求和取向,就是突出反映。关于这一点,在古代中医学代表作《黄帝内经》中就有详尽阐述。其中《素问·逆调论》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就从一个层面反映了这一思想,道出了中医学“和”的核心价值取向。  1“和”的语言学词义及中医学内涵  “和”在语言学的词义颇为丰富,其中《说文》认为“和,相应也”,意为相适应,相顺应;《广雅》认为“和,谐也”,即融洽意。

2、《老子》认为“和,音声相和”,指声音相应和谐;引申为和睦,如《荀子·王制》“百姓和”。可以看出,“和”的原始本义主要是相顺应,融洽,和谐,和睦;指事物各个方面谐调共处、融汇一体。这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中崇尚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等认识的特征性思想。  2对“胃不和则卧不安”含义的另类解读  《素问·逆调论》“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从中我们知道,胃气以下行为和,

3、若胃气不和,逆行时就会出现“息有音”、“不得卧”等病症。  再观“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提出,只是“卧不安”诸多证型中的一类,《内经》点出此语可以理解是给我们一个启示,治疗“卧不安”不能仅仅考虑心、肝、肾等常见脏器,而应全面考虑各脏腑间的关系。因为人体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功能上各有所司,实则互相联系影响,各脏腑间的协调才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治疗疾病关键在于找出人体“失和”原因,恢复脏腑之间“和”的状态。  原文至少蕴含了以下意思:一是引起卧不安的原因很多,胃不和也会出现;同时运用省略文笔,暗蕴其他脏腑不和也可出现此类病症之意。试想,若“胆不和”、“肠不和

4、”等时能得安卧吗?二是提醒人们,治病必求其本,不能惯性思维。尽管“息有声”、“不得卧”病不外肺、肾二脏,但引起的原因各有不同,当因“胃不和”而引发时,则应调理胃气,使胃气循常道而行;因其他不和而引发时则当另论。只有这样才能使五脏六腑各安其位而和谐安宁。  3“和”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取向  “和”的特殊含义与我们民族的信守和理念相一致,被中医学引入后,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医学的立学之本和核心价值取向。  我们知道中医学是关于人体健康的医学,无论是养生预防,还是人的生理病理,乃至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都始终为了人体健康来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都

5、始终围绕着中医的健康标准“和”来进行医疗实践的。  脏腑协调、形神顺应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人体只有保持脏腑组织之间的协调和顺统一,才能使人体机能活动正常;只有形体与神的顺应协调,才能使人体的精神活动正常。这是人体健康的二个基本要素。  关系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人不能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逆时而动;或脏腑协调失序,就会引起机体疾病的发生。即所谓“违其气则病”。失和是疾病产生的根源。  治病求本,以和为度:疾病治疗必究引发之根源,也就是引起人体失和的原因,以及病变的机理,以重新恢复人体“和”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作为中医的价值取向,对“和”的追求是从人的整体来把握的

6、,运用摄生、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和方法,去除“失和”原因,调治“失和”病机,使机体重新复“和”而治愈疾病。  “和”的价值取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巩固和丰富:自《黄帝内经》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始,就牢固确立了“和”的核心价值,这既有中国文化因素的影响,更主要是“和”的涵义和人类对生命健康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自此以降,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和”的核心价值理论,进一步确立了其目标取向。在论病时首重阴阳失和,也常用“不和”来描述人体失去平衡协调时的情况,如“表解里未和”、“胃气不和”等。纵观仲景全书

7、,对和法的推崇和对人体“和”的状态的追求在他的辨证论治过程中随处可见。孙思邈是一个注重“治未病”养生保健的医家。认为人体若要健康,就必须确保阴阳的平和;而阴阳的平和,取决于脏腑间的协调。金元四大家以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著称医林。无论是刘完素“火热论”,治疗主张“亢则害,承乃制”;还是张子和“攻邪论”,提出驱邪以恢复人体协调状态;抑或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无不是在对《内经》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各有侧重地提出崭新的理论,究其根本,无不体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和”的推崇和追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

8、“天地阴阳之道,本贵和平,则气令调而万物生”。现代岳美中在治疗脾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