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17988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备课时,对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准备了正确的答案。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案(包括教材、教参)里的“答案”不相同时,教师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 下面先看两个教学案例。 (一)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狼和小羊》(小学第三册)结尾时,我微笑地问学生:“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结果怎么样?” “狼向小羊扑去,用力太猛,碰到石头撞死了。” “狼向前扑去的时候,小羊一闪,狼掉到溪里淹死了。” “正在危急时刻,赶来了一个猎人。他开枪把狼打死了。” ——想不到学生有这么多奇思怪想,可我的教案里写着:“小羊被狼吃了。” 看到还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2、,下课的时间又快到了,我便赶紧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让学生用笔记下。 课后,我反复思考,似乎觉得这样处理不妥。 (二) 对课文《宋定伯捉鬼》(初中第一册)的主题讨论几分钟后,学生的意见大体一致,但我还是再鼓励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大胆发言。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他说:“文中的鬼,憨头憨脑,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没有心眼,老实巴交。而宋定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 ——我不禁一怔,课本里“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我想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否
3、定这位学生的意见,但又觉得过于武断、轻率;要么对他的说法加以赞赏,又似乎一时拿不准。不过,有思考总比没思考好。于是,我先提议全班学生为他鼓掌,接着说道:“这位同学敢于思考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他的见解,非常独特,我也得再想想,等课后查找资料,下节课来与同学们交流,好吗?”但学生的目光还是流露出些许遗憾。 一下课,我就急忙走向资料室。 这两个案例,引发了笔者对课程改革要作更深的思考,对课程标准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容器,或者预先设置一个个圈套(问题),让学生往里钻;而应该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不能用所谓正确的、标准的答案来
4、取代学生的感受,统一学生的理解,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以致阻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宋定伯捉鬼》的主题,教参早有“定论”,但第二个案例中学生的看法不无道理;尤其是他那不唯书、不唯师的勇气,那新颖的看问题的视角,那逆向思维产生的独到见解,确实难能可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珍视”二字分量很重,蕴涵了这次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重视程度。“珍视”,即珍惜重视,不是一般地看待,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简单地用预定的“标准”
5、答案去匡正学生的不同意见;“独特”,即独有的、特别的,具有个性的,包含着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取向。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课文的意义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生成的,教师万万不可用自己(包括教参)的分析、结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剥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上述第一个案例中,学生课堂交流的时间不足,其主体地位则动摇、丧失了。再者,学生想象出的种种美好结局,饱含了孩子们同情弱小、扬善除恶的善良愿望(虽然与全文的故事情节及寓意不大相符),可惜教师未能充分地加以肯定,而是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给学生,取代了他们鲜活的“感受、体验
6、和理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将渐渐变得懒惰、麻木,失却了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因为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老师的答案是对的,只要记住老师的答案就行了。长此以往,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何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何谈人的发展? 近年来,在中小学教育界谈论着报刊上的一则消息:“冰化了是什么?”一位学生回答:“春天。”——多么富有灵性和诗意啊!可是就因为它与教师教案里的“正确”答案(“水”)不一致,而被老师用红笔打“”了。——真让人啼笑皆非!这个红红的“”不仅仅画在学生的作业簿上,而且刻在学生幼小、稚嫩的心灵里;它不仅仅错判了一个出色的答案,而且可能扼杀了孩子创造的天性。 课堂上,即使学生的回答幼
7、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地鼓励、引导,用心去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同时针对其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的缺陷、不足,开展积极、有效的帮助。这样,教师不仅在教学生学,而且,向学生展示了一种虚心诚恳、民主宽容的人格风范。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终身的。 其次,学生说出独特的、与教案不同的理解,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文化积淀无疑是一个挑战。按着教参讲,照着教案读,自然省心省力;一旦“开放”,一个头脑怎能应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