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ID:21379319

大小:5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21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_第1页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_第2页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_第3页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_第4页
资源描述:

《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养在深闺 终有人知  内容摘要: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赛在音乐界乃至全社会掀起一股“原生态”的热潮。“原生态”热潮的出现使我们看到音乐界在对待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民族音乐的发掘、抢救、整理,与传承这些“老问题”上必须作出新的思考与定位。  关键词:艺术基因 民族瑰宝 “挤出”和“边缘化” “本原性”与“个性”    2006年中央电视台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首次把“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演唱方法同美声、民族、通俗组合并纳入此赛,这一创举无疑为中国歌坛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生活注

2、入了一支兴奋剂,掀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波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通俗歌曲以一种无法遏制的势头跻身到中国文化生活。而“原生态”的出现出乎所有包括歌者本人和大多数声乐专家、学者意料之外,同时也给世人带来了更为巨大的惊喜。  那些身着民族盛装带着满身泥土气息的插秧姑娘,那些来自大山深处、带着很少进城的腼腆、靠喝二两酒壮胆上台的山中汉子,那些来自西北边陲草原、生活在马背上的彪悍歌手,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经典”“规范”“科学”的歌唱技术,而是妙不可言的天籁之音。在这些来自天堂般的声音面前,谁都可以看出,即使对民族

3、声乐再有成见的艺术家,如果还用“经典”“规范”“科学”的老标准去评价中国的民族声乐,将会显得多么幼稚与可笑。  然而,在狂热的惊喜之余,我们应该发现和领悟些什么呢?为什么在经历了数百年、数千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后,在人们对自身的民族文化感到自卑自弃而去远渡重洋、学习诸多外来文化之后,却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自己的文化宝库里,发现了被遗弃着的如此绮丽的瑰宝呢?这些“瑰宝”发掘出来之后,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从此重见天日,传承开来?它们的前途究竟如何?它们的美学价值、当代社会价值、传承价值与方法等等

4、是否在此刻该由我们这一代声乐工作者与研究者给予重新思考与定位呢?  “原生态”,一个从生物学“引进”的名词,用来描述如今出现的声乐现象确实非常恰当。它有点像熊猫、金丝猴。我们应认识到,“原生态”作为一种概念越来越直接地被用于文化生活时,它有着被“挤”出来的意味。  在整个社会进程中,文化永远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先进的物质文明的代表者所附属的文化,也往往被作为一种文化的时尚、先进文化的象征受到推崇,久而久之把原本自己优秀的文化束之高阁,从而慢慢失

5、去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因此,物质文明的进步除了带给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文化则表现为时尚、流行、过渡、整合、统一,从而形成“规范”并作为“先进”的文化运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予以传播与传承。那些被“挤”出的文化形式就不断地被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停留在边远的物质文明不发达的地域,以一种旧有的传承形式,艰难地存活和传承下来。这就是“原生态”文化为什么总是在一些边远的山区与边陲地区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原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明的潮水把文化带到一定的巅峰时期,人们就开始清醒地意识到艺术的真谛应是发掘人之

6、本原的文化,是充满个性张扬的文化,趋同的“规范”确实适合传播与传承,但也正因为此,完美的技术性使艺术丢失了宝贵的“本原性”与突出的“个性”。而恰恰正是这些“本原性”与“个性”,才真正代表了各种种族的独具特色的“文化记忆”与“文化基因”,因此不知过了多少代,人们才终究意识到它的珍贵来。  作为肩负了对中华文化的展示、传播、倡导、导向重任和功用的中央电视台,创办此次大赛对于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怀恋,展示现时文化和外来文化形式在我国的发展盛况,通过中华各民族本原文化同现时文化和外来文化形式的对比,从而坚定

7、了人们对中华文化形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无疑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它使声乐艺术界长期以来对中国民族声乐的“不科学”“不规范”等自卑观念给以重新思考的可能;使人们对声乐艺术最原本的初衷,与歌唱对于人类最原本的功能,及更深层的美学意义给以重新思考与定位的可能。因此此举的意义是深远的。其实,在此次大赛前,著名民族声乐演唱家宋祖英的歌声首次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余音绕梁”;本次大赛大奖得主李怀秀、李怀福,作为民族声乐“原生态”在美利坚歌坛引起反响;头缠羊白肚毛巾的山西民歌歌手阿宝几遭冷遇几次复出,终使歌坛刮目相看

8、的现象都是此次大赛的序曲。  看了这场大赛使笔者不禁想起《行走的刘索拉》,刘索拉远渡重洋,深入到黑人贫民区以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学习蓝调的壮举,而我们现在再重新聆听她的演唱录音时,会使我们仿佛在冥冥中领悟到中国“原生态”的神韵。正如刘索拉自己在后来意识到的那样:“到了美国,学了蓝调以后,特别奇怪,一下子就看到了中国音乐的好处。”[1]这是否对我们研究中国音乐的学者们在如何看待中国民族文化、民族声乐的问题上,在如何发掘、研究、继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声乐的态度和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