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

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

ID:21379265

大小:61.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1

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_第1页
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_第2页
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_第3页
资源描述:

《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王怀成(江苏省新沂市高流中心卫生院221411)【摘要】目的:研究四君子汤配合丙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采用四君子汤配合丙药治疗和单纯丙药治疗,研究其疗效。结论:四君子汤配合丙药治疗慢性胃炎效果优于单纯丙药治疗。【关键词】四君子汤配合丙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变。木病总因脾胃气虚,或有饮食寒热相兼为病。木人用四君子汤加减配合丙药治疗慢性胃炎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两组60例,均为门诊或内科住院病例,均经胃镜检查为慢性胃炎。病理报告

2、排除恶性病变或有恶性变倾向者。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37.1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4.1年;慢性浅表性胃炎12例,糜烂性胃炎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0-61岁,平均38.2岁;病程7个月-12年,平均4.2年;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糜烂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例,萎缩性胃炎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丙医结合消化杂志《慢性胃炎的中丙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木病的诊断及辨证标准[1]:1)临床

3、症状:无特异性,上腹隐痛不适,食后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吞酸,嘈杂恶心等;2)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排除恶性病变。1.3疗效标准[1]: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到轻度,组织活检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及异形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为近期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组织活检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及异形增生恢复或减轻大于等于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症状改善,原异常值减少三分之二以上,为显效;主要症状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二分之一以上,炎症奋所减轻组织活检病理

4、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及异形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症状改善,为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但未恶化者,为无效。1.4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果酸铋胶囊150mg,每日4次;阿莫西林胶囊0.5g,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以四君子汤为基本方的中药。方药组成:白术10g党参15g云苓15g甘草10g,肝胃不和加醋柴胡,香附,乌贼骨,川楝子;脾胃虚寒加炮姜,莲子,砂仁;饮食停滞加炒三仙,莱菔子,鸡内金;胃阴亏虚加百合,生白芍等;瘀血阻滞加蒲黄,五灵脂,元胡,桃仁。日一剂,水煎分3次口服,4周为一疗程。2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治愈

5、15例,显效9例,冇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30例,治愈10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9%。3讨论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的基础方,而慢性胃炎由于病程久,多奋脾胃气虚的表现,或奋虚实夹杂。方中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苦温健脾燥湿,云苓甘淡,健脾渗湿,甘草甘温,益气和中。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随证加减。配合西药果胶铋胶囊可在胃黏膜上形成保护性薄膜,并能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增加对黏膜的保护作用。此外还能杀火幽门螺旋杆菌。从治疗效果上看四君子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总冇效率为96.7%,对照组总冇效率为80.9%,差异有显著性(p&l

6、t;0.05),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1】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2(5):314-31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