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慢性胆囊炎蒙医研究概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慢性胆囊炎蒙医研宄概况满海青(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肝胆脾胃科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中图分类号】R5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238-02【摘要】通过回顾性的梳理慢性胆囊炎相关蒙医文献报道,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疗效可靠的蒙医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方法,为胆囊炎的进一步研宄提供相关文字基础。【关键词】慢性胆囊炎蒙医学慢性胆囊炎该病名在蒙医学古籍文献中无明确记载,结合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归属于蒙医学“胆陈热症”范畴。支持这个理念的学者也很多,如:崔海山
2、等[1]慢性肭囊炎属蒙医学所讲的“肭陈热症”范畴。主要是在肭新热症期,治疗不彻底,使热症隐伏于胆腑所致的慢性常见病。孙海山等[2]胆陈热症主要是在胆新热症期,治疗不彻底,使热症隐伏于胆腑或希拉热邪炽盛犯袭胆腑所致的常见慢性病,相当于丙医所讲的慢性胆囊炎。1病因及病机制慢性胆囊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尚未明确。蒙医学者格日乐[3]认为慢性胆囊炎主要是饮食不节或情绪抑郁,而至使肝气郁滞,损伤脾胃,肭失疏泄而成。石巴特尔等[4】认为慢性胆囊炎属蒙医肝胆“希拉”热症的一类,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蒙医认为多
3、因病情迁延“希拉”合并巴达干致使热症中参寒,导致饮食之精浊不分,浊物滞结而成。肭陈热症系因巴达干、希拉偏盛,故属慢性疾病。主要起因由于在胆心热证之期,治疗不彻底,致使迁延而致[5]。丙医学者们则认为与胆囊结石、感染、化学因素、急性胆囊炎的后遗症等有关[6-8]。2临床症状主要以消化不良,泛酸恶心,头痛,口苦,食不知味等呈不同程度的希拉寒症征象,并偶尔腹胀;右上腹部作痛,肩背拘僵,肝胆部压痛,有时亦可出现心热症状。脉象迟而底紧,舌苔黄白,尿淡黄等。3蒙医及蒙西医治疗概况慢性胆囊炎的蒙医治疗从蒙医的整体理
4、论出发,以辩证施治的原则治疗,从而达到标本兼顾的作用。但是从临床的角度出发无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验证,从而缺乏治疗的特效药物。在辩证施治吋各个学者对该病证型的看法不一而在用药方面也存在着不统一的现象。但总体疗效很可观[1-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蒙医药的现代化进程,近几十年许多蒙医学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及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寻找出蒙西医结合的思路,它以取两者的优势,互补自己的不足的临床思维来治疗慢性胆囊炎,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如:乌宁其等[9】以蒙药古日古木朝克敦,当玛-5味,苏斯-7味,
5、阿拉坦-5味散及地格达-4味汤,札木萨-4味汤结合西医治疗急慢性胆囊炎得到了很好的疗效。此外也奋很多学者对慢性胆囊炎进行了蒙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也得到了令人可喜的成果[10-13]。4体会从蒙医学理论上讲慢性胆囊炎是由三根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眼晴及皮肤发黄和消化失常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胆汁为希拉之物质基础,具冇助消化之功能,胆囊为希拉之住所的腑器,也是病变希拉窜行之道,因此治疗胆囊疾病要以清希拉热邪为基本原则,加之调理体素辨证施治。现代医学相关报道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以30〜50岁多见,病史
6、可达10余年或更长[14]。因此在临床上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是历代蒙医人的夙愿,也是一直努力的0标。参考文献[1]崔海山,孙海山.蒙药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医药志,2000:47:341.[2】崔海山,孙海山.蒙药治疗胆陈热症58例临床体会⑴.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2(6):21.[3】格日乐.蒙药诃子-20味治疗慢性胆囊炎经验[j].呼和浩特: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6:44.[4】石巴特尔,朝格图.蒙药结合综合治疗仪治疗慢性胆囊炎150例临床体会[儿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7、,2003:2(9)13.[5】蒙医学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学•蒙医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1993:12,86,243.[6】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1292〜1293.[7]寿化山.临床腹部外科[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二版:983:324.[8】叶维法.临床肝胆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第一版:1994.[9】乌宁其等.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4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2:11(10):
8、59.[10]巴雅尔亂苏乙拉.应用蒙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胆囊炎36例体会[儿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4:8.[11]梅花,宝咅图,包玉英.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4(12):15.[12】恩和巴亂斯钦图.蒙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9(9):30.[13]阿拉腾格日勒等/蒙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胆囊炎的临床分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7:10(3):31.[14]于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