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

ID:21339912

大小:2.14 MB

页数:48页

时间:2018-10-21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_第1页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_第2页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_第3页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_第4页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美学教学课件传神与意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六、传神与意境意境与传神,是中国古代关于艺术美问题的思考的结晶。意境与传神,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艺术美问题思考的独特途径。但这些独特的思考也反映着艺术美的一般原理。(一)“传神”的理论源泉与艺术实践1、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形”“神”理论形神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庄子·德充符》: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

2、若此者绝尘弥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

3、也。——《列子》2、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形”“神”理论“传神阿堵”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多才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妙绝。刘义庆《世说》云:“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以来未有也。’”……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识,具此正是其识。其观者详之,定觉神明殊胜重。又画谢幼舆于一岩里,人问所以,顾云:“一丘一壑,自谓过之,此子宜置岩壑中。”——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形似”与“神似”又郭令公婿赵纵侍郎尝令韩干写

4、真,众称其善;后又请周昉长史写之,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尝列二真置于坐侧,未能定其优劣。因赵夫人归省,令公问云:“此画何人?”对曰:“赵郎也。”又云:“何者最似?”对曰:“两画皆似,后画尤佳。”又问:“何以言之?”云:“前画者空得赵郎状貌,后画者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姿。”令公问曰:“后画者何人?”乃云:“长史周昉。”是日遂定二画之优劣,令送锦彩数百段与之。——朱景玄《唐朝名画记》周昉《簪花仕女图》周昉《挥扇仕女图》3、“遗貌存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实践苏轼,字子瞻,眉山人,高名大节,照映今古。据德依仁之余,游心兹艺。所

5、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倪。石皴亦奇怪,如其胸中盘郁也。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或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耶?”——邓椿《画继》八大山人作品八大山人作品(二)、“传神”的理论内涵1、“传神”之“神”是什么?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气质。2、“传神”之“神”来源哪里?客体对象?主体创造?(1)客体对象?“传神”,表面上看,是传客体对象之“神”。“神”是属于客体对象的。然而,对动物类对象而言,它们何尝有“神”?“神”来自艺术家的赋予。所以,“神”其实是属于艺术家的,是艺术家之“神”。活虾活虾陈家祠的镂雕虾蟹笼对人物客体

6、而言,他们的“神”,也有赖于艺术家的认识、理解、评价,因而也离不开艺术家的赋予。(2)主体创造?王维《雪里芭蕉画》的故事。韩干画牛出错的故事。宋徽宗指导画院画师画孔雀与蔷薇的故事。——真实是传神的首要要求。艺术家不能脱离客观真实。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苏轼《东坡志林》戴嵩《斗牛图》3、如何“传神”?对客体对

7、象的熟悉了解。艺术技巧的熟练掌握。附:中国传统绘画的最终歧路及其破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最终歧路:文人画与程式化。破解尝试一:徐渭与“扬州八怪”——强调个性,变换形象与技巧,突破程式。破解尝试二:(二)意境1、“意境”之“意”来自艺术家的意义赋予马致远《秋思》:——作家主观思想情感为自然景物增添了情调,赋予了意义。——此即“有我之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为“无我之境”。——“意义”在这里不是由“我”直接赋予的,而似乎是自然自行呈现的。“意义”从而呈现出超越性、普遍性、终极性。

8、——从而构建了一个更为本源、更为坚实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确立,肯定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人生抉择。——其实这个意义仍然是由作者赋予的。自陶渊明之后,隐士生活的价值才得以被承认,被主流文化认同。之前的人生观,强调功利。如赵壹的《刺世嫉邪赋》、王充《论衡》中论“命”,都是对功业未成、名利不果的人生的介怀和开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