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36684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1
《浅谈以人为本的“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以人为本的“超文本”阅读教学策略:以人为本的“超文本”阅读教学除了关注“人”的因素外,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有效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以人为本;超文本;阅读教学 :G623.23:B:1672-1578(2010)09-0078-02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出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超文本”阅读
2、教学是在课堂中创造一个超越文本范围、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语文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利用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的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一点广大教育工都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学习方法的迁移及能力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超文本”阅读教学中存在“以本为本”的现象,过多甚至只关注文本,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阅读兴趣等“人”的因素。以人为本的“超文本”阅读教学除了关注“人”的因素外,还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活学生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语
3、文兴趣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学会有效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1、联系文本内涵,支起孩子灵性的空间 蒙台梭利说过:“我们只有在儿童身上才能领悟到大自然的雄伟。”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的保留着人类的天性。这种人类的天性也就是灵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在儿童身上集中着人类精神的本源:儿童的执着,表现的是人类求真的实验精神;儿童的烂漫,体现的是人类求美得艺术精神;儿童的率真,反映的是人类求善的道德精神。我以为灵性就是有个性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也即:灵活、灵机,有灵气。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灵性,
4、激发孩子的天灵,发展孩子的灵性,这才是教育根本意义所在。 一年级《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教学中,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鲜艳”一词,老师问孩子们:“小朋友们,还有哪些东西也是‘鲜艳’的?”孩子们高举如林小手,应答如流。“花是鲜艳的。”“绿叶是鲜艳的。”“学习园地上的彩纸是鲜艳的。”突然,有个孩子说:“阳光是鲜艳的。”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河水是鲜艳的。”老师先是一愣,继而加以肯定,笑问“你们能说说河水、阳光为什么鲜艳吗?或是你什么时候看到过?”“阳光很亮,中午的阳光更亮。”“阳光照着河水,河水亮亮的,还会闪光呢!”“说得真好,真会观察,我真还想
5、不到呢!看来,小朋友们比老师还要聪明。”老师带头为学生鼓掌。我们也看到了那孩子受到表扬后洋溢在脸上的喜悦。 正是因为老师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没有一口否定孩子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回答,也正是老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儿童独有视角和灵性,在动态中展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并使学生在展现中享受到莫大的精神愉悦。可见,在借助文本相关内容,联系实际生活又超越文本的灵动的话题中,不是正闪耀着孩子们许多灵性的火花吗? 2、充实文本内容,张扬孩子多彩的个性 《新课标》中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
6、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 学《新型玻璃》时,教师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现在,我们来到了科学家的实验室。来做做小小发明家。可以四个小发明家合作发明一种玻璃,也可以自己独当一面,单独发明一种玻璃。只要你开动脑筋,就能发明成功,不信你试试。 沉默片刻后:“我想发明一种吃毒玻璃
7、,我是喜欢吃自然界的有害气体,毒气吃的越多我的功能就越大,凡是毒气一到我肚子里全部化为乌有。”“我还想发明一种能放在人体体内的微型玻璃,这种玻璃放在病人体内,不会感到难受,但是。对医生帮助可大了!医生只要在外面一瞧,不需要动手术就能把病魔摘除。”“我是能吃垃圾的玻璃,把我做成垃圾桶,只要一有垃圾往我肚子里扔,我就能消灭的干干净净,还能往外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呢。” 想法虽然稚气,想象虽然不是很合理,但以后的事谁敢说没有可能呢?超越文本的想象思维在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张扬孩子多彩的个性。 3、续写文本情节,训练孩子言语的能力 阅
8、读体现的应当是读者和文本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轮”。即阅读不只是读物信息由外到内向读者的输入,它同时也是读者主体意识由内到外向“文本”的输出。“超文本”正是这种“输入”和“输出”双重转化的客观要求。阅读的过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