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15250
大小:1.59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0-21
《寨卡病病毒知识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寨卡(Zika)病毒病西安市CDC应急办2016.02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历史疫情第一次较大规模暴发为2007年,发生在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3岁以上居民约70%被感染。2013年-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流行,约报告1万例病例。此后,寨卡病毒在非洲和亚洲以外的多个国家流行。2014年2月智利复活节岛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15年5月,巴西发现确诊病例,目前估计50万至150万人感染。截至201
2、6年1月,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至少45个国家有寨卡病毒传播。2016年1月19日,我国台湾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2016年2月9日,我国江西报告1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病毒病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病原学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
3、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传播途径: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亦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乳汁虽然可检测到寨卡病毒,但尚无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易感人群: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
4、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临床表现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现有资料显示为3-12天。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明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
5、血小板减少。血清学检查:寨卡病毒抗体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和西尼罗病毒抗体等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易于产生假阳性病原学检查:1.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寨卡病毒。2.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寨卡病毒抗原。3.病毒分离培养:可将标本接种于蚊源细胞(C6/36)或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种进行病毒分离。诊断(一)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二)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6、(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寨卡病毒。(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高,同时排除登革、乙脑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鉴别诊断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等鉴别。并发症神经系统: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免疫系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减少症出生缺陷:新生儿小头畸形一个巴西婴儿小头
7、畸形的报告,用CT扫描和经颅超声检查发现,脑部存在广泛的钙化,主要分布在脑室周边、脑实质、丘脑和基底神经节。约三分之一病例有细胞迁移异常证据(如无脑回、巨脑回)。也可见到第二脑室增大、皮质/皮层下萎缩。一部分病例有关节弯曲(先天性挛缩),提示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受累。治疗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