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12365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1
《曲沃碗碗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曲沃碗碗腔研究【】本文从曲沃碗碗腔的起源、兴衰以及曲沃碗碗腔剧团的成立和发展来研究曲沃碗碗腔,力图将曲沃碗碗腔的发展脉络理清。 【关键词】碗碗腔;皮影戏;碗碗腔剧团 一、曲沃碗碗腔的起源 曲沃碗碗腔,俗称“碗儿腔”,因在演唱时伴有铜碗击乐而得名。又因其产生于黄河湾处又名“湾儿腔”。亦因源于皮影戏,也称“皮影腔”。 曲沃皮影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最初的皮影老腔的唱法如何?现已无法考证,所传下的碗碗腔曲调还不过200年,是由陕西大荔、朝邑、华阳等地的皮影戏艺人传播到晋地的。文献记载“清乾隆年间,渭南举人李芳桂撰
2、写碗碗腔皮影戏剧本十余种,到光绪末期十分繁荣”。也就在这个时期,陕西艺人分两路将碗碗腔传入山西。一路至曲沃、新绛,一路至孝义、汾阳。由于受到地方语言和地方戏曲、民歌、民间音乐的影响,所以在剧目、唱腔、音乐、乐器等方面各自成派,形成了碗碗腔在山西有“南路腔”和“北路腔”之分。 曲沃碗碗腔为南路腔。它吸收了曲沃秧歌、曲沃地方戏曲蒲剧和眉户的腔调,她还吸收了曲沃民间音乐曲牌,后又吸收了蒲剧、越剧、川剧、晋剧等剧种的服饰、脸谱、舞台念白、舞台美术及表演程式,并将皮影的表演风格保留下来。在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传承改进,由皮影
3、动画向演员直接歌唱的转换后,“曲沃碗碗腔”已经发展成具有曲沃特色的剧种。 二、曲沃皮影戏的兴衰 曲沃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源于两千年前陕西古长安,何时传入曲沃现已无从考证。但从孝义出土的“金元墓葬皮影壁画”来看,山西皮影戏的盛行最晚也在宋金时期。皮影戏是经民间艺人千百年相传而延流的乡土艺术,是一门将绘画、雕刻、文字、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的艺术。是“真人假借人的影子迷人,接任借真人的嗓子抒情”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曲沃皮影戏与其他地区的皮影戏一样,都经历了由“纸人”到“皮人”,由“纸窗”到“纱窗”的发
4、展过程。 曲沃县内的皮影戏班社多为七、八人组成,其中执签人为主要演员,他不仅要说要唱,而且还要通过手中的签杆来带动皮人的表演动作。其他演员也都是一人多艺,他们不但要操作一两件乐器,而且还要伴唱伴白。皮影戏多与木偶戏配套,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历代传抄的台口对联“青天白日泥作怪,深更半夜皮成精”就是对木偶、皮影同台演出的真实写照。传统剧目有《大西汉》、《宝莲灯》、《白玉楼》、《香山寺》等。 清朝中叶,陕西皮影碗碗腔传入曲沃后深受广大听众的喜欢,所以改腔后的皮影戏红极一时,当时曲沃有“九台九关”小京师之称。于每年农
5、历七月二十二逢古会期间,又可谓“七十二台皮影箱,满城都听碗碗腔”,盛况空前,殊为罕见。民国初年,曲沃碗碗腔皮影戏进入兴盛时期,曲沃当地曾成立有大富、小黑、陈小、胎里红、王六等十五个班社,长期活动于县内及翼城、绛县、襄陵、汾城、新绛等地。班社之间并形成各自的不同流派,有以神话戏、武打戏、为主的,代表剧目有《火焰山》、《武松打虎》等。也有专供农家红白喜事和祝寿、还愿演出的,代表剧目有《全家福》、《满床笏》等。据艺人忆述:民初,曲沃县南上官、听城、下裴等村相继成立皮影戏班社,每逢各地喜庆、庙会,各个班社都于城乡街头巷尾搭台
6、挂彩、竞相演唱,热闹非凡。但到后来,由于军阀割据,时局动乱,战乱不断,极为兴盛的曲沃皮影戏一步步走向衰落,使剧种濒临绝境。 解放后,皮影戏艺术又开始复兴,曲沃境内又有了立柱子、保子、安六、仈自茂等皮影班社成立,并开始排演了现代生活戏剧剧目。1958年,曲沃、襄汾、新绛三县合并为侯马市后,将当时曲沃县境内的三个皮影班社合并组建了“侯马市皮影剧团”。六十年代后,因受电影艺术的影响,各地皮影戏市场逐渐萧条。改革开放以后,曲沃县吉祥村和东韩村成立了“吉祥村木偶剧团”和“东韩村皮影演出队”,尽管民间艺人们改进为大型皮影人物、
7、道具、布景,以塑料屏幕荧光灯取代了纱幕油灯,但由于电影、电视的冲击,于1988年都锁箱停演。 三、曲沃碗碗腔剧团的成立和发展 1960年,山西省宣传部黄志刚部长到侯马村考察时,观看了侯马市皮影剧团的演出,感到碗碗腔曲调优美、表现力强,但受皮影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台前各个行当的特长,于是提出可以成立由演员登台演出的碗碗腔艺术团体。当时经侯马市党政领导研究决定,首先成立了“侯马市碗碗腔戏曲学校”。当时招生76名,聘请唱功、武功、音乐老师和琴师、鼓师,进行训练。在教学上既吸收融合蒲州梆子和眉户等剧种的表演程式,又注意继续
8、发展皮影的表演风格,从而创造出一种将皮影动画改为演员直接表演、歌唱的戏剧剧种。当新排的传统戏《大西汉》等剧目上演后,观众颇感新鲜,并给予新剧“活皮人”之美称。同年八月,正式成立了“侯马市碗碗腔剧团”。之后剧团又排演了《五月花》、《赵兰英进京》、《困铜台》、《昭君和番》、《恩仇记》、《白阳河》、《双报恩》等一批新剧目。1963年后,这个剧团更名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