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304734
大小:3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1
《《两小儿辩日》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两小儿辩日》教案 下面是整理提供的苏教版《两小儿辩日》教案,欢迎阅读。 《两小儿辩日》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对“辩”质疑,初知大意 1.师:看课题,你还能就“辩”字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设问题:a、两
2、小儿是怎么争辩的?b、他们争辩的结果怎样?) 2.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读课文。 a、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看看读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1★精品文档★ b、师:刚才同学们第一次读课文,读的时候有什么困难吗? 生:说说朗读中的困难。(如:不易断句,有些不顺口等。) c、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课文朗读,大家认真听朗读,看看别人是怎么停顿、断句的,认为必要的,还可以在书上作上记号。(课件:动画情景,课文朗读) 学生:听朗读,作
3、记号。 师:有收获吗?学生:交流在朗读上的收获。(如某些地方的停顿、断句、某个字的读音,语气等。) d、教师对个别难的地方重点指导。 课件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课文(略) 强调:知=智读音zhì e、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d、检查读课文 现在请几位同学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请同学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开个头,叫到谁,谁就接下去读。 师: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生1:一儿曰。而日中时近也。 生2:一儿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又有两个学生继续读下去。 3、再读课文,初知大意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1
4、★精品文档★ 师:我们连起来把课文念一遍,注意生字的读音,根据注释能不能说说故事的大意。 三、明“辩”字义,初步理解 1。师:课题为《两小儿辩日》,现在你们找出课文中写到“日”的句子。 师:课题不算,有几个“日”? 生:八个“日”。 2.师:找八名学生分别读写“日”的句子 3.师: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带“日”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生齐读。) 师:把这八个带“日”的句子合在一起,讲的就是一个字,什么字? 生(齐):辩。 师:很好,根据课文再说说“辩”是什么意思? 生1:争论。 生2:辩论。 生3:两个人在同一件事上有不同的观点,反驳对方。 师:如果
5、你建议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词,你认为该写什么? 生3:反驳。 师:还有一个词更准确,它叫“辩驳”。(师板书:辩驳)如果用文中的词来说,那是什么? 生(齐):辩斗。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1★精品文档★ 四、演“辩”经过,感受氛围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联系生活,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同桌辩斗。) 师:请了两名学生辩斗 大家点评 师点评后,再请两小儿辩斗。 师生再点评。 师生合作朗读,师的语速不断加快,字字清晰、坚定,又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
6、 五、品“辩”内涵,悟儿品质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学生从中感悟两小儿聪明、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品德。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1,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2。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点火煽情。) 六、解“辩”之谜,获得新知 师:如果你当时就在现场,你赞成谁,反对谁? 学生发表见解。 师:我们来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其中知识幻灯片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1/11★精品文档★ 七、揭“辩”之果,悟子品质 师:这个知识难吗? 生:不难。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1:孔子不
7、能决也。 生2:孔子不能决也。 师:辩斗的结果究竟如何? (生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师:透过这句话,你看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在两小儿看来这么简单的问题连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都不能决也。难怪,两小儿笑曰。 生:孰为汝多知乎?(师板书:知) 师:什么是“知”? 生1:知道。 生2:知识。 生3:学问。 八、为子续“辩”,学无止境 1.师:假如你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你会怎么想,怎么说?请用笔写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写,那自然是件驾轻就熟的事;如果你愿意尝试用文言文写,那最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