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及演奏形式【】本文就西安鼓乐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布和流派,演奏形式两大方面作了简要论述。西安鼓乐历史之久远、内容之丰富,远非一般民间乐种所能媲美。但作为东方艺术奇葩的西安鼓乐,在旧中国却从未引起过关注。因此,文章指出,要给予西安鼓乐更多的关注,这既有利于扩充民族音乐教学及演出曲目库,也能为作曲家们提供很有价值的创作范例和值得借鉴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西安鼓乐;历史渊源;演奏形式 西安鼓乐,是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艺术遗产中一刻耀眼却被冷落已久的“明珠”,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1952年以来,西安鼓乐才重新得以关注和重视。 一、西安鼓乐的流布和流派 西安鼓
2、乐,是吹奏乐和锣鼓月有机结合的大型合奏乐,属于吹打乐一类。民间多称为细乐,进行演奏活动的组织称细乐社或鼓乐社。有的地方则将鼓乐与当地民俗联系起来,称之为香会或水会,今多称为古乐。 西安鼓乐流行于西安旧时的城隍庙、迎祥观、显密寺、香米园、伞巷一坊、太阳庙门、大吉昌、东仓、西仓和市辖长安县何家营、皇甫村、蓝田县楸树庙、田家村、周至县南集贤、司竹、仙游寺等处。有些乐社虽为僧人、道人组成,并设在寺庙或道观之中,但西安鼓乐并不具有寺庙宗教音乐的性质,也不用于普通的民间顾事,而历史地形成了一整套独具一格的体系,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悠久历史的古老乐种。 西安古城和城南所属各县,有许多名山寺院,如兰田县的
3、水陆庵,长安县的南五台、小五台,周至县的楼观台、仙游寺,西安市的大雁塔、西五台等。在这些地方,过去每年都会有古会、庙会活动,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也会在逢会期间活跃起来。 除此之外,鼓乐演奏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有关,如每年的春节(正月初一,十五),农民群众在天旱时“取水”(民间的一种祈雨活动),以及本社老艺人去世后的悼念等,都要进行演奏。 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以程金林等为代表的东仓等僧派乐社,其演奏乐曲音调较高,悠扬而较热烈;以安来绪为代表的城隍庙等道派乐社,其演奏乐曲的音调较低,平和而幽雅;并多讲求在技术上的“磨工加花”;由文明等为代表的周至县南集贤等俗派乐社,从乐社的音调和保留下
4、来的曲目名称来看,近于僧家,但由于长期掌握在农民手中,且不断吸收民间乐调,因而其风格与僧、道两派不同,演奏音调高扬、浑厚而热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富于民间色彩。 二、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 各流派鼓乐演奏的形式,基本上相同,均分为行乐和坐乐。 (一)行乐 行乐是边行走边演奏或者站立着演奏的,曲调为单牌子的散曲,一般为节奏比较规整的小曲。有的乐社把这种形式称为路曲,即行路时演奏的乐曲。 行乐中又分为高把鼓和单面鼓两种。 高把鼓(又名高把子、同乐鼓),是因高把鼓这一乐器而称号。与笛、笙、管子、小吊锣、铰子、贡锣(乳锣)等乐器相合奏。其鼓札子均为规整的四小节或四小节的倍数;特点是温文典
5、雅,庄重肃穆。只有僧、道两派中习用。 单面鼓(亦称乱八仙),以单面鼓、引锣、铰子、手梆子、笛子、笙、管子、方匣子等八件乐器相合奏。单面鼓比高把鼓的演奏更灵活、自由,曲目较前者更广泛;其特点是悠扬壮丽、明快活泼,尤其是去掉末尾部分,常有紧吹慢打的“行拍”尾声,闲的紧凑而热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行乐在行进演奏时除吹奏乐器与敲击乐器以外,队列前有令旗、彩旗,高照斗子、万人伞等仪仗,由两面开山锣鸣锣开道。 (二)坐乐 坐乐,即按传统习惯围坐在一块长方形的大桌案周围进行演奏。 坐乐常使用的乐器有笛子、笙、管子、双云锣四种旋律乐器和多种鼓、锣、铙等打击乐器。 坐乐主要演奏一种多乐章的乐曲
6、与鼓段有机结合的套曲,这种套曲的套数得多,分六、尺、上、五四调,也就是以“六”为宫,以“尺”为宫,以“上”为宫,以“五”为宫,称为四调坐乐。坐乐套曲的结构形式有二:一为花鼓段(道派称法鼓段)坐乐全套,一为八拍鼓段坐乐全套。二者大致相同,均分为前后两部分。 现以花鼓段坐乐全套为例,其乐曲结构形式如下: 开场:以大铜器为主的锣鼓乐; 起目:决定全套乐曲的掉的散板引子; 匣,又作瑕:是以曲鼓合奏的鼓段曲与清吹耍曲(不带铜器吹奏的小曲)相间出现的一种形式。鼓段曲与耍曲各奏一次为匣,分头二、三匣,每匣鼓段曲不变,只换耍曲,最后一匣,直走鼓段曲而无耍曲,形成ABACA的形式; 花鼓段:是独立
7、成章,灵活多变,曲鼓并作的多段体合奏乐曲; 磊鼓,或作垒鼓:是以曲、鼓交替进行的单段体乐曲; 前退鼓,又称文退鼓:以锣鼓乐为主,有的乐社还给前面加奏一段快板短曲,结束前半部乐曲(中间休息); 帽头子:奏后半截,为进入长板慢曲子的锣鼓乐过渡乐段; 引令:清吹慢板乐曲,为进入“套词”——正曲的前奏; 套词(即正曲):是全套乐曲的中心部分,为多段体清吹长板慢曲子,仅以大梆击拍,其板式多为赠板(即四拍子的两个小节为一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