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

ID:21293458

大小:210.0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10-21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_第1页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_第2页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_第3页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_第4页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版与2001版比较研究孙璐(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07级本科生)  摘要:本文针对《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1980版与2001年版关于“中国”条目的一些区别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了二者在篇幅、体例及内容等方面的差异,并试图挖掘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的观念变化。本文认为,1980版在涉及中国某些乐律理论的起源时,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而随着现代民族音乐学的兴起,多元音乐文化观产生着越来越广泛的影响,2001版在涉及类似问题时抛弃了欧洲中心论的倾向,采取了较为客观、公允的立场

2、,将中国传统乐律理论置放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演化轨迹加以阐述。本文还分析了1980版与2001版对待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态度的差异,在1980版中几乎没有叙述中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而这种明显的缺失在2001版得到了大幅度的弥补,大量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样体现了多元音乐文化观的现代学术观念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本文还对1980版在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后部分内容被遮盖的内容进行了解读,指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欧洲中心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一元、多元、文革、样

3、板戏、马思聪、“天窗”    引言  作为世界性的权威辞典《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英文),从出版至今已有7版。几乎每二十年出一版,堪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辞书之一。前5版相继由不同人主编,从第6版开始主编变为斯坦利·萨迪(StanleySadie,1930—),且更名为《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这也就是1980年出版的学界通称的《新格罗夫Ⅰ》,《新格罗夫Ⅰ》已然是对原有5版的革新,而在其20年后,主编同样为斯坦利·萨迪(英文名

4、,出生年份),经过重新修订的2001年版《新格罗夫Ⅱ》规模更为庞大,共计29卷,总页数有25000页,总字数约2500万字,广泛涉及到了世界各地区的代表性音乐文化,可以说对世界范围内音乐文化的认知有了更进一步的进展。  作为一个学习音乐学的中国学生,笔者深感好奇的是,就“中国音乐”这一辞条而言,与《新格罗夫Ⅰ》相比,《新格罗夫Ⅱ》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首先检索了相关文献,发现从这个角度去研究《新格罗夫Ⅰ》与《新格罗夫Ⅱ》之间异同的文献很少,笔者仅搜集到了一篇短文,它是本院欧阳蕴老师的关于《新格罗夫Ⅱ》的书评,这

5、是一个关于这一版的总体书评,因其并非特别针对两版“中国”条目的比较研究,所以谈到两版“中国”条目的异同时仅一句话:“中国条目所占的篇幅从上一版(《新格罗夫Ⅰ》——笔者注)的37页增加到64页,内容也重新安排过。”[1](第92页)随后仅列述《新格罗夫Ⅱ》“中国”条目下各部分的组成。需要说明的是,书评中也有其它涉及中国音乐相关内容,但都不是在“中国”条目下论及的(因为《新格罗夫Ⅱ》除了“中国”条目外,还有相当多的有关中国音乐内容的其它条目,而笔者的研究仅限于两个版本“中国”条目的比较)。  针对文献缺乏的情况,笔者首

6、先从体例、参考文献的来源几个方面对两个版本的“中国”条目进行了粗略的对比,发现二者的确有一系列重大变化,比如参考文献问题,先看下表:      2001年版《新格罗夫Ⅱ》“中国”词条参考文献出版年代比较(以1980年为界)  年代    数量    1980年前    1980年后      1980年前文献  约占比例    第一部分    5    28    18%    第二部分    26    108    24%    第三部分    21    36    58%    第四部分    27    

7、235    11%    全部    52    329    15.8%    从上表可以明显看出,《新格罗夫Ⅱ》中1980年以前的参考文献仅占15.8%,而1980年以后文献的数目占到了84.2%之多,《新格罗夫Ⅱ》对于中国音乐的相关文献资料更新速度之快充分说明《新格罗夫Ⅱ》非常注意吸收关于中国音乐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体现出他们非常敏锐的学术眼光。而这些80年之后的新文献,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学者自身(包括港澳台)的研究,并且这段时期恰恰正是中国音乐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证明了这段时期西方

8、对于中国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而这也正是笔者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之一。  再如,相比于《新格罗夫Ⅰ》,《新格罗夫Ⅱ》“中国”条目的体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见附录,此处不拟赘述。  相比于上述参考文献、体例的变化,更激发笔者探索兴趣的是,这些变化的背后究竟有何深层的原因?笔者认为,这些差异只是现象,其背后学术观念的异同,才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从体例到具体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