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79694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0
《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这些幼儿问题行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的成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预防方法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攻击性行为下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1]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
2、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妨碍幼儿健康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做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1.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个体因素。 1.1.1遗传因素 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致。而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把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
3、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2] 1.1.2心理因素 在众多影响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中,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就在行为上表现为对人对物产生攻击性行为。[3] 根据多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剧烈的挫折可能激发直
4、接的、指向挫折的攻击行为;而较弱的、不明的挫折只引起间接性的、替代性的攻击行为。例如,有些儿童在学校学习不好,在同学中没有影响和地位,长期受冷落、轻视,久而久之情绪易冲动,喜欢惹是生非,对别人进行攻击,或破坏公物等。在攻击对象或者其他人没有报复的情况下,攻击行为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1.2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 1.2.1家庭因素 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影响较大。在国内外,家庭暴力都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当前,关于家庭冲突和暴力已经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美
5、国的两位心理学者拉尔德和帕特森观察了高攻击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模式。这些儿童是在家庭和学校都爱打斗、不服管教的孩子。[4]通过研究发现,这些问题儿童的家庭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交流,遇事便会争吵不休。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类型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
6、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所以说家长过分溺爱幼儿、过分要求幼儿、过分放任幼儿都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5] 1.2.2娱乐媒体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复杂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电脑几乎已经进入每一个家庭,而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电脑的时间很多。电影、电视和电脑等多种媒介中的暴力事件会影响孩子,使他们由单纯模仿发展到有意攻击侵犯他人。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认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可以通过观看电影或者电视上的暴力行为,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目前,电视中所演的,像《奥特曼》之类
7、的动画片中,人物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进行暴力的攻击。幼儿们看得多了,无形中就会把他们树为学习的榜样,也就会认为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此一来,不自觉地增加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2.3教育方式不当的因素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对产生了攻击行为的孩子,有些父母会把惩罚作为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此一来,惩罚方式便很容易给那些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树立反面的攻击性行为学习榜样。事实上,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
8、师,应该加强与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因为只有通过细致耐心的沟通才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同时也才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感。这样父母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