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276557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0
《浅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然而多种原因导致改革进程缓慢。本文从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活动课性质认定、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以及实施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等方面出发,分析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难以深入的原因,并简略提出对策。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对策 在新的世纪里,国家对人才培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适应这一变化,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正在作出相应的变革,然而进程缓慢。原因何在? 一、对中等专业学校体
2、育课程性质的认定分歧较大 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是什么?从管理层面到教学层面至今未取得共识。 传统意见是把中等专业学校体育作为学科看待,认为体育是一门科学,包括体育的科学理论和运动科学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是以体育的科学理论和实践为依托,根据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需要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组成体育学科体系,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 近10年涌现出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体育同时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因此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是一门综合科学课程。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体育课程是不可比拟的具有多元性和独特性
3、的课程,它表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身体运动实践与认识活动相统一。体育以身体运动实践作为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最鲜明的特性之一,同时还伴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基本属性。 其二、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相统一。体育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积极的锻炼,也可以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人际关系等等方面受到教育。这是体育区别于大多数学科以智力培养为主的特点。 其三、竞争性、冒险性与安全性的统一。体育是人类向自然界和人类自我挑战进而战胜自然、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是身心直接参与,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智力活动表现形式。 其四
4、、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承受一定量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这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其五、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和性别差异。专业方面,中等专业学校以学技能、早就业为主,因而体育课程要为将来的技能与就业服务。性别差异方面,体育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之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重要区别。 这3种意见对中等专业学校体育课程性质的认定都不无道理,但其间的分歧比其它任何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更明显。 二、体育活动课是“课程”还是“课(活动)”看法不一 一种意见认为:体育活动课是“课程”,既是国家
5、规定的课程也是学校课程的主体。课程与课(教学)是有区别的,课程是观念的东西,是国家教育意志的体现,课程集中体现教育的要求,具体反映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手段。而课(教学)是实践的层次,学和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特征,但不是课程的基本特征。课程作为教学的指南,是预期的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本身。体育活动课既然是“课程”,就应侧重于对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为学生体育文化、技术、技能打好基础,也为终身从事体育奠定基础。如果对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不加以区别,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就弄不清改革的侧重点,造成无所适从。 另一种意
6、见认为:体育活动课是“课(活动)”,是体育课程的辅助形态,应侧重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的体育活动课在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能力以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体育活动课应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特长,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的重点是角色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 这二种意见从立场而言是针锋相对的,其影响也大。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有体质测试的国家要求硬指标,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和家长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学校和教师打算改进或改革体育活动课。 三、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
7、师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欠缺 我国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这在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系统中极为普遍。而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和体育教师应有的课程改革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 中等专业学校专体育课程改革意味着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程实施者角色。他们要从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转变为体育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这对大多数中等专业学校体育教师来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相当数量
8、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尚不具备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实施课程改革的学校大体上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学校要根据本校具体的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环境以及办学宗旨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