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之课方能成活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

ID:21273211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_第1页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_第2页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_第3页
资源描述:

《有“心”之课方能成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心”之课方能成活■徐地仁做教师就离不开进课堂,因为课堂是教师的职业支点;进课堂就务必要把课上好,因为课堂的指向是与学生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到底该怎样才能把课上好?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大家都知道,一堂课的好坏并不在于其是否上得中听引人上,洪宗礼先生将“扎实又不乏灵活”当作理想语文课堂的十种境界之一,由此看来,课必须有“心”,无“心”之课是无论如何也站不起来、活不下去的。一、立足“本心”一堂课,直观地讲,不过就是45分钟教与学的碰撞问题,不过,教与学怎么碰撞,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到教学目标的问题,目标是行动的指挥棒,一堂课如何组织,必须纳入目标的统摄之下

2、。往大处讲,一堂课背后挂靠着整个课程体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所以一堂课,须瞄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大目标。由此而来,就要联系到教材,教材是课程理念贯彻的载体,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所说的那样,教材要“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全面达到高中语文教育的各项目标”。可见,一堂课是要放到教材体系中说话的,它是与具体的模块、具体的专题、具体的板块相关联的。再往下说,一堂课还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如一篇

3、课文,它的文字呈现、它的主题内容、它的风格特色等都是特定的,都有一个原构的问题在,不管怎么教怎么学,你都不能一味自顾自,任情而为,甚至随意曲解,指鹿为马。一堂课就好比是春天里的一片绿油油的树叶,每片色泽鲜润的树叶都是不一样的,但每片独特的树叶又都是与生长它的那棵生机盎然的树维系在一起的,离开了这棵树,它便只能化为枯叶。所以我们讲,一堂课必须渗透进课程意识、教材意识、文本意识,这是课的“本心”,也是体现我们眼界的地方。二、上出“匠心”课的“本心”,规定了课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而具体的过程怎么走,则是体现各人机巧的地方。起点与终点是既定的,但是如何抵达,那全由你自己决定。

4、对课有追求,把自我融注其中,精益求精,永无止境,这是于漪老师对课的理解与做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个性创造对于上好一堂课有多重要!多次听黄厚江老师上观摩课,总是被他在文本解读上所显示出来的匠心所感染。黄老师上《阿房宫赋》,带领学生追随秦亡的步履,把课文读短,得出“奢——亡——鉴”三字结论,让人眼睛为之一亮;黄老师上《黔之驴》,引领学生突破惯常喜欢从驴的角度解读这则寓言的思维程式,尝试多角切入,从驴到虎以至“好事者”,进而让学生体味到这则寓言丰厚的内蕴,特别是体味到借“好事者”讽刺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深意,不能不让人暗生叹赏;而黄老师的《葡萄月令》一课,别出心裁地从文中出现

5、63次的助词“了”上进入文本,则更是让人敬服于他老到的学问功底与圆熟的教学技巧。当然,课的匠心,不唯体现于对文本解读的个性深度上,这毕竟是高境界,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对于一般老师来说,只要能存一颗追求之心,在诸如课的组织结构、课堂技巧的运用、知识的通联等等方面,做出新颖独到之处,就是值得肯定的。只有让课堂融入匠心,成为“有我”的课堂,才能在课堂上成就学生,也成就自我。三、达到“会心”课堂是属于教与学双方的,失落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想像的。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教”必须始终围绕“学”展开,只能为学而教,不可为教而教。所以一堂课,无论教者对文本解读有多深,对结构设

6、计有多巧,对技巧运用有多熟,都必须以学生的领会接受为支撑点。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可见,学与教的会心合意,是课堂的应然状态。听过不少青年教师上的优质课,感到其中确有一些值得肯定的课例,不过让人印象较深的倒是某些青年教师一味追求课堂设计新异的做法。有位老师上《归去来兮辞》,着意从题目中的“辞”入手,扣住文体特点,努力引领学生,通过吟诵手法,走进文本,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单纯从课的设计看,似乎是有创意的,但一落到实际操作上,问题就出来了

7、。学生不具备吟诵方面的知识,老师再强调什么句式押韵、平仄长短、字调声腔、运气发声等,他们都只能是似懂非懂,最后只好跟在老师后面瞎掺和。这位老师确实有不凡的朗读吟诵功底,这一点从其在课上的展示可以看出,不过老师课堂设计除了要注意扬己之长外,更要注意的应该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脱离了学情,再精妙的课堂设计也是毫无价值的。课堂上教与学之间必须求得“会心”,教高了学不了,教低了没得学。灵山会上世尊与迦叶尊者之间的拈花一笑,该是教与学之间相通的理想境界。四、归于“留心”武林高手间的过招,往往讲究点到为止,其实课堂上也有个点到为止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有“留”的心。洪宗礼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