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

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

ID:21254298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0

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_第1页
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_第2页
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学习中“问”的艺术1.“问”出主干,体现高度意识课堂如文章,教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精心设计能够担负整节课任务的主干性问题,以期振起课堂。也就是说,本节课要通过哪几个主要问题才能有力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这是设疑的出发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在探究的思想感情。就可以这样依次设问:百草园的生活怎样?三味书屋的生活如何?二者在看来有无异同?三个支架性问题构成本节课思路清晰的探究结构,最后水到渠成地推进学生对思想感情的小结:有对童年生活的怀恋、喜爱,亦有对旧式教育的不满。从而集中并有力地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设问。对课堂有着成竹在胸的宏观把握,

2、对于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而言,事实上已经成功了一半。2.“问”出层次,体现深度意识《文心雕龙》有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本探究的过程亦是如此。如果设计的问题流于平面化,那么整节课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对学习文本的挖掘势必流于肤浅。设计问题注重层层递进,体现探究的步步深入,这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必需,更是有效落实新《课标》的必需。如探究《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设计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的生活感悟。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

3、与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着科学教育的本质。3.“问”出延展,体现广度意识文本探究既可以纵向延展至生活层面,也可以横向延展至有可比性的其他文本,而后者恰恰是广度意识的体现。如品味《背影》一文的构思之妙时.可设问:文本选取最能表现情感的艺术视角——背影体现亲情,那么你了解哪些表现亲情的诗文?它们分别运用怎样的视角来构思?学生可比较学过的诗歌《游子吟》、散文《散步》等反思小结:既可以用人物肖像的某一部分,又可以用某一场景描写为视角体现亲情。这种同类题材的作品作比较进行设问,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文本写作特色的认识,而且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视角,使文本探究言在此而意不仅于此,延展课堂探究和

4、学生思维的广度。4.“问”出个性.张扬探究的自由度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价值倾向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对文本的探究亦会呈现“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实。因而,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要具备保护并张扬学生的解读个性继而挖掘其创新潜能的意识。如探究《羚羊木雕》一文,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万芳,或者“我”,或者父母,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以此展现学生做人做事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并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尊重并张扬个性的设问,既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不断涌现,又是建立民主、自由、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必需。1.“问”出角度,体现点性探究的意识由于教育方针给予学生最大的宽

5、容,学生解读文本时的质疑往往呈散点式,不同的学生将不同的疑问星星点灯般堆砌于课堂,这难免导致师生探究流于混乱甚至芜杂,课堂推进繁冗而无序。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质疑智慧与课堂的有序探究流畅地衔接呢?我以为首先要引导学生以点性的思维意识从多个角度去质疑,比如解读文本可以从基础积累、内容理解、写作特色等角度进行,那么质疑亦可从这些角度进行。读第一遍时,思考并记录字词句方面的疑问,读第二遍时,思考并记录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问,读第三遍时,思考并记录写作特色方面的疑问,从多个角度质疑。这种点性探究意识不仅有效保护了学生的已有疑问.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学生多角度的质疑灵感.同时分角度探究文本

6、,也大大加快了课堂进程.使师生合作变得高效而有序。2.“问”出层次,体现线性探究的意识语文学习是以个体文本为载体来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但就每一文本而言,探究时同样存在由表及里的线性特点,因而要引导学生本着线性意识,质疑时考虑到文本探究由表及里的层次。比如探究一篇散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其写作对象、情感、主题、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写作借鉴等依次予以探究。此时允许学生的思路有偏差,甚至偏差很大,但至少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思考或质疑都需要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共性到个性的哲学思维.这不仅符合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有序的思维习惯。3.

7、“问”出反思,体现面性探究的意识当师生课堂上探究完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读文本。联系现实与历史、社会与人生、阅读与写作等方面,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反思,即面性的探究。总结疑问并展示出来,这时的质疑也许较之以往更深刻更全面,因为这是在多次预习、学习之后、在多个质疑解疑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种质疑,既是对自我学习的小结,又是对文本探究的升华。学生解读文本时,点线面既有分别又有综合地融入思维,那么学生质疑的灵感就会转化为质疑的技能。所以学生能够智慧地质疑不仅体现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体现了一定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