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94519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0
《日本“里山”理念对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日本“里山”理念对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的启示:日本“里山”是一种自然化或半自然化的存在状态,其基本理念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自然环境日益严重的今天,“里山”理念作为一种“生存的艺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里山”的演变过程及其基本理念作为切入点,详细论述了该理念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借鉴价值,并针对目前新农村景观规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E-CCP”模式,以此作为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指导理念。 关键词:里山;新农村景观规划;E-CCP模式 一、“里山”的含义及其由来 关于“里山”的最早记载出现在日本江
2、户时期,是指村落周围山林及其环境的总称。实际上,里山是相对于深山而言的村落自然景观,是一种人里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池塘、农田以及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森林等。所以,里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集合体,保护、管理和发展里山,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艺术”,又是一种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承[1,2]。据有关文献记载[3],从1603年江户时期至今,“里山”的演变主要经历了江户、明治、二战后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四个时期。 表1“里山”理念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 战争对国民经济造成极大创伤,发展经济成为主要任务经历十年经济危机后逐渐复苏 里山活动狩猎、
3、捕捞、采摘、砍柴、制木炭、水稻栽培等形式石油、煤气等的使用,使里山中堆积的大量树叶、枝桠等缺乏管理,森林功能退化石油、煤气等大量的使用,使里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发展特色经济为一体 里山理念组成山村村落的景观林、薪炭林,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福田氏提出里山由村落-田地-山野等配套组成里山成为人类追求“自然生态”的代名词村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包括森林、草地、农田、河流以及古建筑等 综上分析,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里山的含义已从单纯的薪炭林概念转变为复杂的村落自然景观层次,这种概念的扩展是基于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重新认识而确定。历
4、史发展表明,对里山的认识过程大致是:自然生存下的简单认识——先进技术文化冲击下的认识——回归自然生态理念的再认识——生态景观层次上的新认识。 二、“里山”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里山中的自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里山的自然曾遭受到过度的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在此期间急剧下降,里山的自然景观受到严重破坏。此后,人类认识到里山的存在对生存环境的重大影响,开始通过改变管理里山的模式恢复其原生性,即通过人为管理加强里山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降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强度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里山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5、 (二)注重生态文化价值 “里山”的含义有人为干扰的因素,这种干扰大部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而造成的,干扰的理想状态是科学的管理里山的资源,使里山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同时,里山大部分也是自然村落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带,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包括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等。对居民们而言,里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让其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各种自然资源,而居民在这片土地繁衍并将文化元素不断融入里山文化中,丰富和发展了里山的文化。里山同时为生态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场所,围绕里山可以开展各种生态性的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等活动,让人类在自然中寻求更多的
6、文化价值。 (三)延展乡村景观范围 从日本京都濑屋县内1970年至1995年的“里山”情况调查得知,当地的乡村景观范围从森林、农田、草地、溪流等扩大到商业种植园、耕地、建筑物等。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薪材、木炭的薪炭林减少以及对稻田、草地、芦苇田、人工针叶林和次生林的保护及修复所形成[4]。因此,乡村景观逐渐将人为自然景观也纳入其中。 (四)强化管理与社会参与 经过破坏的里山环境,需要借助各种技术与社会参与得到科学的恢复。而整个“里山”的恢复过程从人类意识到需要恢复开始直至后来得到良好的恢复,政府部门、各种环保组织与当地村民组成了一个有机、高效的管理模
7、式,这种模式大大提高了里山恢复的时间与质量。相对于大众消费旅游视角而言,所提倡的少数人参与、志愿管理维护的模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发挥社会各种资源来参与管理里山,丰富和发展乡土景观才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5,6]。 三、当前我国新农村景观规划存在的一些误区 新农村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继《城乡规划法》、《村庄和计征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规之后,对新农村规划有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依据。但对于新农村景观规划仍有不足,甚至有些地区认为新农村景观规划就是把原有道路、建筑、场地等拆除来建造高楼、广场、园林等,将大城市曾经有过的行为蔓延至新农村[7]。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
8、一)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