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187264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0
《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 [摘要]关注生命 体验科学 [摘要]科学教学过多地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漠视人的体验,忽略人的追求,这是传统的科学教学观。它在人的生命之外寻找科学,使“人”没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呼唤人性的回归,在科学学习中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体验与探究中学习,注重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的优势,提高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是科学教学的历史使命。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的。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人的生命存在
2、并不等于自然肉体的存在,它是以人生在世精神的鲜活和丰富程度来衡量的。从“学会生存”到“让课堂充满焕发生命的活力”,人类越来越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我们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使个体的精神去拥抱世界,使生命处于永不休止的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如果我们的教育,使学生面对灿烂的生命而笑不起来,那么这种教育本身就值得反思,就必须批判。 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
3、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
4、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
5、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以下几点是笔者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生命过程的感悟与体验: 一、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的活动和过程中,我们应做到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经验的获取和积累的同时具有生命的体验能力。教育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6、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的诞生说明人具有了自我意识,标志人的觉醒,赶超自然则意味着人开始有了自由----创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其实质和核心,是强调“人之所以为人”!从人文精神这一视角来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培养独立个体”,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六个方面:
7、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康德指出,科学只能解决事实判断,即“是什么”的
8、问题,而不是做出价值判断,即“应该怎样”,不能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科学教学:注重学生体验 体验是指学生在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它强调学生亲历过程,伴有情绪反应,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 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可从“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