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ID:21177888

大小:74.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0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_第1页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_第2页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_第3页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_第4页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_第5页
资源描述:

《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冯班与清代乐府观念的转向内容提要冯班以《古今乐府论》为代表的若干乐府专题论文,是清代乐府学具有总结意义的重要文献,其中涉及乐府的名义、创作源流、类型、体制以及历代名家得失、文献著录、音乐失传的过程等多方面内容,是对乐府诗史空前深入的考察。冯班乐府学最重要的意义是破除明人酷拟古词的固见,破除乐府、歌行二体的隔阂,解构了乐府词与乐的关系,使人对音乐的追怀彻底断念。乐府学到冯班可谓一大结穴,前人对乐府和拟乐府的困惑至此始得廓清,诗家对待乐府的态度由此发生转变,尽管仍有坚持主张“古诗贵浑厚,乐府尚铺张”之类的辨体者,但总

2、体上人们对乐府的关注和焦虑冷淡了许多,甚至还出现取消乐府的主张。  关键词 冯班 清代 乐府观念 转向    冯班与兄冯舒都是清初虞山诗派的核心人物,钱谦益称“其为诗沉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①,乡后学称其“为诗律细旨深,务裨风教。自唐李玉溪后,诗家多工赋体,而比兴不存。先生含咀风骚,独寻坠绪,直可上印玉溪。虽或才力小弱,醇而未肆,而于温柔敦厚之教,庶乎其不谬矣”②。冯班论诗与兄同祧宋而宗晚唐,但诗学取向微有不同③,而见解更透彻,触及的问题也更多,无论在当时的名声及对后世的影响都远过冯舒。乡后进称“吾

3、邑虽偏隅,有钱宗伯为宗主,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里中属而和者,钝吟最有闻”④。  冯班的诗学著作,除了《玉台新咏》、《才调集》、《瀛奎律髓》诸书的批点之外,还见于文集中的序跋和杂着《钝吟杂录》。尤其是冯武根据冯班多种遗稿编成的《钝吟杂录》,保存了丰富的诗学见解,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卷三“正俗”中的乐府论。古来有关乐府的研究一向很少,冯班文集中却有《古今乐府论》、《论乐府与钱颐仲》、《论歌行与叶祖德》三篇专题论文,十分引人注目。嘉庆间雪北山樵将这三篇文章和“正俗”论乐府的部分编为一卷,冠以《钝吟杂录》之名,编入《花

4、薰阁诗述》,也是注意到他对乐府的专门研究:“乐府至有明而丛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钝吟杂论》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⑤然而今人论清代诗学很少顾及这方面⑥,惟有胡幼峰注意到“冯班论诗的成就,最获致肯定、也最具贡献的,便是诗体论”⑦,而专门作了梳理。但他也只是将冯班对乐府的见解略加归纳,未能对其诗学价值和学术史意义作进一步的阐说,而这却是评价冯氏学说的重要依据。    1    清初诗学讨论的问题,都是从对明人的拨乱反正开始。明人专事模拟的结果,使诗歌创作的理念变得

5、非常单一,无非拟古。举凡文体的风格特征、修辞要求,都在强烈的拟古意识中被淡化,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就出现李攀龙“唐无古诗,而自有其古诗”这从字面上看很奇怪的说法。“古诗”既指先唐作品,又指古风,两个概念不加区别地混用,搅乱了“古诗”的文体学内涵,引起不必要的理论混乱。清初文论中的辨体之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冯班的乐府之学也可以说是诗文辨体风气的产物。另外,在泛读清代诗学文献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清初是对诗歌声律学的关注空前高涨的时期,许多诗论家都热衷于探讨古代诗歌的声调韵律问题。当时自顾炎武《音学五书》以降,许

6、多著名学者如毛奇龄、魏禧、毛先舒、邵长蘅、李因笃、李光地、潘耒、王夫之、柴绍炳、沈朗思、张远等都撰有古音韵学著作。诗歌的声律问题也引起涛论家们的关注,获得空前深入的研究。从李因笃、李沂及张潮、张鼎望关于古诗用韵、张纲孙与王晫关于赋韵、毛先舒与友人关于韵学通指、与柴绍炳关于反切的热烈讨论,还可窥见当时在顾炎武古音学说影响下兴起的诗歌声律研究风气的一斑⑧。从现有资料看,冯班也是其中一个开风气的人物。  冯班对诗歌史的研究常从体制入手,尤其留意声律方面的问题。比如《钝吟杂录》卷三“正俗”论“齐梁体”和古诗的区别,虽微细

7、,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意义的发明:“齐梁声病之体,自昔以来,不闻谓之古诗。诸书言齐梁体,不止一处。唐自沈、宋已前,有齐梁诗,无古诗也。气格亦有差古者,然其文皆有声病。”⑨这种诗史眼光同样让他对与声律关系最密切而学者见解分歧的乐府诗,投入了更多的关注。甚至可以说,他的诗歌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依托于乐府诗来展开的。  冯班对古今乐府诗显然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近两千字的《古今乐府论》或许是乐府研究史上第一篇系统而内容丰富的专题论文,对乐府的名义、创作源流、类型、体制以及历代名家得失、文献著录、音乐失传的过程作了全面的论

8、述。《论乐府与钱颐仲》、《论歌行与叶祖德》两通书札也是清代少见的乐府研究专论。这三篇文字与《钝吟杂录·正俗》内容相出入⑩,稍加梳理,可知冯班对乐府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上古诗皆入乐,与乐府无别,本无定体。  《正俗》:“伶工所奏,乐也;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中略)只如西汉人为五言者二家,班婕妤《怨诗》亦乐府也,吾亦不知李陵之词可歌与否。如《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