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

ID:21115157

大小:178.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8-10-18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1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2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3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4页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二):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语言特征入手读懂古诗“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下马饮君酒”王维(《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满庭芳》)1、变“性”——改变词性练中悟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下方山[注][南朝梁]何逊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2、注方山:六朝时渡口。鉴赏方山,在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秦淮河东岸,四面等方,孤绝耸立,故名方山,又名天印山,相传即秦始皇凿断金陵山以疏通淮水处。六朝时,方山为交通要道,商旅云集,也是离别送行的重要渡口。谢灵运有《邻里相送方山诗》,李善注引《丹阳郡图经》曰:“旧扬州有四津,方山为东,石头为西。”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在冬天早晨从方山渡口乘舟归乡的情景。作者这次回家,大概是因为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心情显得格外沉重和急切。他清晨就急匆匆地赶到方山渡口,所见所闻,很是令人抑郁伤感。寒冷的冬天,树叶大都凋落了,寒鸟在光秃秃的树枝间跳来跳去,发出悲切的叫声。稀拉拉的几颗星星映落

3、在秦淮河中,随波浮荡,闪射着微弱的光。白皑皑繁霜遍地,黑沉沉浓雾漫江,一切景物都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隐隐约约,依稀可辨。作者的心情也和这黑暗的早晨一样沉重。在我国古典诗文中,“繁霜”“苦雾”都是用作悲伤忧郁的象征的。如《诗经·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曹植《洛神赋》:“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开头四句,作者描写霜晨景物可谓细致入微,有声有色。“寒鸟”“落星”“繁霜”“苦雾”,景象凄清,很好地烘托出人物的复杂感情。而五、六两句,写主人公逆水行舟,匆忙归乡,用“鳞鳞”“弥弥”两组叠字,正状其心潮的不平静。作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向家乡走去,他远望家

4、乡,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近了,近乡情更怯,反而思绪万千,愁肠翻滚,是吉是凶,实难预卜。或许是精神负担太重了,或许是长途跋涉走累了,脚步渐渐地放慢了,也愈加沉重了,这通往家乡的最后一段路反而觉得漫长了。最后四句,将作者归途渐近、未到之前的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逼真地刻画出来。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作者将寻常情、眼前景,妙手写来,波澜层生,加之整首诗对偶工巧,连用叠字,更增添了一层和谐的形式美。诗歌三、四两句中“白”“黑”二字的使用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解析答题时要把这两个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解答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白”

5、“黑”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白”写出遍地繁霜使早晨的河岸变白,凸显霜重;“黑”写出浓重的雾气使河流变得黑沉沉,凸显雾之浓。黑白对比鲜明,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隐含着作者内心的凄凉与沉重。例如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如唐代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2、变序——改变词序句序练

6、中悟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①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②今夜冷。注①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②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雨稀里哗啦地下个不停,狂风施虐把张挂的门帘鼓得紧紧。灯焰只剩了豆点般大小,屋里半昏不明,更增添了惨然的气氛。地炉中的柴火已经烧尽,拨开残灰,最多还有几点烬余的火星。单薄的被子只觉得像铁一般冷,孤零零的枕头更是寒味如冰。这样的客夜,这样的寒凛,叫我怎能挨到天明?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

7、拨残星。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解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答案通过语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拓展:“薄设设衾胜铁,孤另另枕如冰”.两句,虽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情却浸透在字里行间。请谈谈你的看法。明写主人公在旅店中形单影只,衾冷胜铁、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暗写了其对与家中亲人合衾共枕而身心温暖的想念。回

8、顾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