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鹰爪翻子拳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内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鹰爪翻子拳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内涵 鹰爪翻子拳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种优秀拳种,被称为中华传统武苑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技术风格,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显着的民族特征,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一举措为鹰爪翻子拳的发展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也进一步推动了其他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为向世人更多地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鹰爪翻子拳的历史沿革及发展阶段 1.1鹰爪翻子拳的孕育发展时期 (1)鹰爪翻子拳与岳氏散手.关于鹰爪翻子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迄今未能统一.其中较有影响的说法是此拳为宋代
2、岳飞所创.最初仅九手,其中上盘三手,中盘四手,下盘两手,左右互换皆为散练手法,故名岳氏散手.如陈子正之侄徒陈国庆就认为鹰爪翻子拳是吸收少林拳术'岳氏散手'的擒拿技法和鹰爪功法的叼抓擒拿的手型、手法,融合发展成的一个具有'鹰爪'手型特点的翻子新拳种[1];李佩弦也曾说鹰爪派翻子门的起源,据先师陈子正讲是'传说在北宋末年抗金名将岳飞参合少林拳法创岳氏连拳一百零八手'[2];陈子正之嫡传高徒、河北鹰爪门名师刘法孟先生也认为其术源于岳飞.但他又在其《鹰爪翻子拳术摘要》中说:岳氏鹰手,一名散手.专以刁抓肘靠,分筋错
3、骨,点穴闭气等技为主.其源出于沥泉僧,后以此术授岳武穆,故世以岳氏鹰手呼之.[3] 不过据笔者考证,这里虽有多种文献资料记载鹰爪翻子拳是源于岳飞所创的岳氏散手,但由于缺乏充足的史料依据,目前只能认定它仅是一种猜测,而且这其中避免不了有假托、附会的可能.为进一步澄清这一疑点,笔者试图从岳家拳入手找出岳飞创拳的依据.据查,《中国武术拳械录》中有提到:流传于湖北黄梅等地的岳家拳古朴实用,与岳氏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初步认为系岳飞所创,岳飞曾两次到黄梅.岳家因此而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据《宋史》、《序资治通鉴》和岳飞之孙岳珂所着《金佗綷编》记载,岳飞曾两次到黄梅.
4、而关于岳家拳,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震(岳飞四子)在岳飞首次到黄梅后被留下,岳霆在岳飞蒙难后投奔岳震也来到黄梅隐居,其后,岳家子弟无日不想复仇,他们操练兵马,习拳演武,直至宋朝灭亡.这个时期的岳家拳的基本套路从一字拳到十字桩,按数字排列.套路有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连环、'十字桩.这套岳家拳套路编排讲究的是一去一来,往返重复,动作相同,方向相反,这与岳氏连拳和鹰爪翻子拳行拳来回重复的套路编排形式极为相似.另外,岳家拳的硬功有铁砂掌、鹰爪力,这也是与重视掌功和爪力的鹰爪翻子拳有共同之处.另据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
5、理组的考察资料来看,岳家拳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据了解最初只是以单、双推掌方法为用,继以散手对敌,发展成为套路,并有岳家枪、勾连枪、双锤、双锏等器械.由散手到连拳,说明岳家拳的技击方法有了进展.[4] 然而,这些依据仅可判断岳飞创拳的可能性,至于他有没有创编包括岳氏散手在内的其他拳术依然无确凿依据.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岳氏散手自宋代起经元代至明代的传承信息中断,所以其是否由岳飞所创更是无从考证. 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有武术家访名师于终南山,得岳武穆拳谱,据其拳理创编形意拳而自成一派.有观点认为现在的形意拳、翻子拳、连拳等皆出于岳氏散手.清代中
6、期有传说:丽泉和尚擅于岳氏散手,并将它传于道济、法成和尚.李佩弦在《鹰爪派翻子门十路行拳鹰爪派翻子门之源流》中谈到:至清代中期,有丽泉和尚得承真传.丽泉和尚原习翻子门拳术,因见岳氏连拳古朴精妙,技击性强,不尚花架子,故兼而练之,随形成鹰爪派翻子门之雏形,后传道济和尚.道济又传法成和尚.'以上源流只是传说,编着者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一步考证.据《中国武术拳械录》的考查资料来看,在清道光年间,河北雄县拳师刘仕俊在北京京师军营传授岳氏散手招式,其时,岳氏散手共有九手,刘仕俊的弟子刘德宽将九手发展成了套路,使散手技术不但易学而且连贯,因而取名岳氏连拳.
7、关于沥泉、丽泉、道济、法成这几位僧人的存在依据和历史背景并无详实的史料记载.但如果沥泉和丽泉指同一人的话,则有些资料记载又是冲突的,颠倒了师承关系,这一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而关于拳师刘士俊、刘德宽、刘成友的明确记载则较多.如《雄县县志》、《鹰爪翻子拳谱》及相关史料档案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刘士俊,清末同治年间武术宗师,河北雄县孤庄头村人.最初习拳于当地拳师尹万全,二十岁左右时武术已有心得.某日偶遇云游僧人道济,学得岳氏散手,但只学了九路.几年后,又遇道济师兄法成和尚,法成再授以岳氏散手和刀枪器械.除了精于岳氏散手,刘士俊还擅用长枪,被誉为大杆子刘,又
8、称雄县刘;刘德宽(约1826-1911),沧州人.幼时拜本城老武师田春奎为师,精习少林六合门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