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

ID:21045376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9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_第1页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_第2页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_第3页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_第4页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能这样解高考制度的“结”?  近日看到孙复初先生的教育评论《解高考招生制度之“结”》,心里有话不吐不快。当看到这个题目时,笔者心里先是欣喜——又有人能够对高考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了!可是当我看完全文,担忧甚是多过了欣喜。  笔者可以从面临高考的学生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孙教授的思路在实践中是否行得通。  第一,孙教授提出的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之所以称之为高考,就是因为它的性质是一次性的升学考试,既然是考试就带有偶然性。笔者也很愿意使用平时成绩代替“一考定终身”的高

2、考,但是很遗憾,从十年前的“减负运动”一直到现在,笔者所在城市的学校种种平时对于平时成绩考查与期终大考成绩相结合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大概有如下几条:  首先,平时考试的考卷出得十分随意,不像高考有那么多的命题专家集中讨论,题目可能并不规范,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水平。  其次,平时考试对我们学生来说仅仅是知识掌握水平的自测,没有人看得很重,而如果按照孙教授所讲的方法改革的话,那么次次考试就都成了高考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如履薄冰,每次考试前都搞题海战术,而且是题海战术越成功的学生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获得的对学习成果的承认更多。这样就与课改的初衷背道而驰,严重妨

3、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再次,这样的评价方式在缺乏法治的社会条件下难免为“寻租”提供了空间,妨碍了教育的良好发展。平时考试成绩由学校甚至由自己的课任老师一人说得算,而实践证明学校、老师在权力、金钱面前也是弱势群体,学校的建设需要行政权力的支持,老师的工资也看财政,这样的条件面前,教我们如何放弃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而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职业道德操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可操作性。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大家知道高考全称是“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招生考试”,现在各个地方的高考考卷不一样,录取分数线不一样,这些问题已经被老百姓诟病已久,而孙教授提出的意见却

4、要将这种“统一”更深地打破,让高考成为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要不就是全国各地蔚为壮观地每隔三五个月就“关”进一批老师统一出卷,统一押送考卷,统一制作准考证,随机分配考场……前一种情况,违反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将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惨遭淘汰;后一种情况,则不符合市场规律,这样做额外增加支出的公共资源由谁来买单?  对于孙教授的第二个思路,即选拔有培育前途的“偏才苗子”的问题,我对孙教授的诊断十分赞同,可是他开出的药方却不对症。众所周知如今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屡遭质疑,从杨振宁的大学成功论被批驳得面目全非到陈丹青辞去清华教授职位再到数位全国一流大学的研究生退学……孙教授“建

5、议部分高校扩大并改革特长生的特招制度。”这里的部分高校指的是什么高校?在高校“排行榜”里排名一流的吗?这对于其他高校来说是不是有点本位主义了呢?“特长生特招”在实践中已经引起了诸多悲欢哀叹,在招生领域乃至高等教育领域缺乏法治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不能强求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进行自主招生。笔者深知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在于教育自主化,但是自主化不等于不顾现实条件而下放给高校极大的招生自主权,原因是:首先,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上大学仍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为了增大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把握,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帮孩子弄到一切高考外的机会。现阶段在孩子间的博弈中,必然是权力占优的一方获胜,教育的

6、公平性就很难保证,这样获得的教育产品很可能导致社会学上的“阶层代际继承效应”明显增强,选拔人才的初衷也就很难实现了。其次,所谓的“入营资格考试”不也是考试?本质上只不过是高考的“变种”罢了,“人的才气,性情,素质,统统变成了表格数字,”陈丹青语,“从这些表格上根本看不出考生是怎样一个人!”  孙教授最后提出“建议由各方面专家共同会诊,提出一个或几个方案在全国试行”,这不禁让我感到一丝凉意。教育改革是可以“试行”的吗?在笔者看来,经济改革可以大胆地闯,政治改革也可以试,但就是教育改革不能这样随便试。学生不是试验品,一座城市一届中学生就有好几万,改革涉及的是这几万人甚至几十万、

7、上百万人的切身利益,而这些学生今后又将组成千万个家庭,构成社会的细胞。只要有一届学生的改革出现失误,就直接损害了这届学生的利益,并且这种损失是不可弥补的,也是不能用金钱、分数来衡量的。这里提出“专家会诊”,笔者认为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广大学生不需要专家,不需要教授,也不需要“权威”的方案,他们只是希望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而已。最应该掌握发言权的,就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中学教师和在题海中挣扎盼望曙光的学生,否则,一旦改革失败,学生、老师都只能吃哑巴亏,专家教授却只需对官方媒体说声“改革基本成功”即可万事大吉。这岂不是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