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

ID:21040537

大小:4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9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_第1页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_第2页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_第3页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不现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作者简介:王祥春,男(1974-),广西全州人,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思想与政治·从“青苗法”看熙宁变法的不现实性王祥春(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摘 要] “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中国十一世纪的重大改革。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同时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但这次中古世纪的伟大变革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研究者歧见甚多,大多数认为主要是由于新法触动了北宋官僚豪绅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

2、们的反对,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纷争及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但笔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针对社会症结去解决基本矛盾,而是在流通领域和财产分配上动脑筋,打乱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青苗法;社会症结;流通领域;财产分配“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中国十一世纪的重大改革。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同时也是世界史上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它是由宋神宗和王安石共同推行的,旨在拯救大宋于积贫积弱的境地,实现富国强兵的社会变革。但这次中古世纪的伟大变革却以失败告终

3、,究其失败的原因,研究者歧见甚多,大多数认为主要是由于新法触动了北宋官僚豪绅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再加上变法派内部的纷争及用人不当导致了失败。然而仔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从社会症结的角度看变法的措施及后果,笔者认为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在于它没有抓住当时社会的症结去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而是以政府的强权控制经济事务,强化官营禁榷,搜刮民间钱财的以“取财”“聚敛”为特质的改革运动。因而打击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重了社会的负担,特别是中下层老百姓的负担,在“人情谘怨”

4、的情况下,变法的失败已属必然。尽管王安石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他想通过变法改变“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1]的局面。但主观愿望代替不了实际效果。熙宁变法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不现实性,它没有做到对症下药。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以“武功开基,而以文治靖国”,把开拓建功的汉唐雄风转变而为宁内虚外,沉潜向内的集权体制。这种体制的转变导致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政治上,以强化集权专制强干弱枝分化事权,而导致官僚机构的叠床架屋;在经济

5、上,采取宽松和缓的经济政策;在文化上,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有宋一代在科技、文学艺术、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这种体制的建立虽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但自身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矛盾就逐渐演化成危害社会的“三冗”和“两积”。“三冗”和“两积”与有宋一代相伴始终而几乎成了宋朝的代名词。王安石变法就是针对北宋中期“三冗”和“两积”的社会弊病而实施的一次大变法,可以说这一次变法乃历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所需,也是宋代有为之君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臣主张变革的大潮所致。从仁宗朝开始,一些

6、大臣如宋祁、包拯、富弼、欧阳修等就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纷纷陈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最终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汇集了这些改革呼声而成就了第一个改革高潮。但以革新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偃旗息鼓了,留给后继者的担子仍然十分沉重。到年轻的宋神宗继位时,他以特有的胆识肩负了光复中兴的重任。他立志要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四处搜寻能辅弼自己重振汉唐雄风的有识之志,面对祖宗留下的烂摊子,他建功情急,求治心切,迫切希望能马上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所以当臣子们出台的改革方案分成两股潮流时,他毫不犹

7、豫选择了王安石为代表的“开源派”,而放弃了以司马光、苏轼等元老重臣为代表的“节流派”主张。所谓“开源”与“节流”均是指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理财措施为突破口的改革方案。只是前者以发展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而后者则以节约用度、减少靡费、整顿财政秩序为重点。王安石认为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是“任官无道”,对国家的财政困难他认为是“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他理财的切入口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2]。王安石提出的论点是:“因天下之力以生

8、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而司马光等人提出的论点却是处处针对社会出现的“三冗”和“两积”等社会弊病加以纠正,整顿改革的方案,如苏轼的《嘉祐制策》就主张发展经济,对百姓实行轻徭薄赋,减少冗费,汰除冗官冗兵等等,而司马光也认为当时的五大时弊是“用度太奢,赏赐不节,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3],因此要求革除。应该说,在这两种改革主张面前,司马光等人提出的改革论点是比较稳妥而切合实际的。但也是前人多次用过的补小漏的方法。相比之下,王安石的论点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