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哲学的基本结构学习哲学,需要方法论;分析哲学问题,需要指导思想。中国哲学体系如此庞大,从任何一个侧面来谈论都显得不完整,但是在这个体系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道两家思想。从这两家的思想出发来谈论中国哲学体系,能反映出这个体系当中的一些核心思想。文章从纵、横两个角度出发,对这两家思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叙述,通过相关叙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哲学体系当中的一些核心的构成要素。学习哲学,需要方法论;分析哲学问题,需要指导思想。中国哲学体系如此庞大,从任何一个侧面来谈论都显得不完整,但是在这个体系当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儒、道两家思想。一、儒家思想
2、体系(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兴起的时代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要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就需要先了解“周文疲弊”的问题,因为,只有了解了先秦诸子对“周文疲弊”的态度,才能了解儒家思想兴起的原因,这种了解才是本质的了解。与其他诸子不同,孔子对“周朝的礼”持着肯定的态度,他认为“礼”总是需要的,对于周公所立的那套礼,可以斟酌损益,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推翻。孔子认为,周朝的典章制度本身是好的,之所以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是因为那些贵族的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腐败堕落,因而不再能承担这一套礼乐。所以,通过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进行反省,孔子提出了“仁”的观念,并建立了相
3、应的原则,进而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孔子希望通过普及自己所看好的人生观,实现对那些腐败堕落的贵族的教化,进而复兴周礼。(二)儒家思想的主要观点1、前期儒家(先秦)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儒家的观念最多也最复杂。要了解先秦儒家,并不是单单了解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要把这个思想体系当中的所有人的思想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一个思想脉络把这些思想连贯起来,其顺序为:以《论语》为起点,到《孟子》,再到《中庸》、《易传》和《大学》。其主要观点如下:(1)《论语》:孔子的重点是讲“仁”,重视讲“仁”就是重视主体,道德意识强就要重视主体。儒家主要的就是主体,客体是通过主体而收摄进来的,主体透射到客
4、体而且摄客归主。所以儒家即使是讲形而上学,它也是基于道德。仁是理,是道,也是心。(2)《孟子》:孟子以心讲性,讲的是性善,也是重视主体这个观念的体现,但是,这个主体不是主观的主体,而是客观的主体。(3)《中庸》中所讲的“慎独”就是主体,“慎独”这个学问是扣紧道德意识而发出来的。另外,《中庸》还讲到了“诚”、“命”、“性”和“明”等内容。(4)《易传》讲神,这个神是形而上的神,它是通过主体而呈现的,穷神才能知化,化就是宇宙的生化,这就成了宇宙论。另外,《易传》也讲属于道德的诚。(5)《大学》所将的慎独是从诚意来讲的。2、中期儒家(两汉)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因法家在秦朝处于独霸地位而
5、终结,焚书坑儒更是给法家之外的诸子学说带来了灭顶之灾,继秦之后,汉朝初年的统治者又一度信奉黄老之学。这使得儒家学说的发展在秦朝和汉初这段历史时期受到了阻碍。直到董仲舒“天人三策”,才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儒家学说才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然而,此时的“儒术”已不同于先秦的“儒学”,董仲舒所倡导的“儒术”是一个混合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糅合一些法家思想的封建思想体系”。儒术在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其主要观点如下:(1)讲“天人感应”,认为凡是自然界的不正常现象,都是因为当时政治上的某一项措施犯了错误,“天”才以不正常的现
6、象对统治者发出警告。(2)引《公羊春秋传》作为当时政治措施的理论依据,便于汉朝统治者进行改制,并将《春秋》之义应用到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里。(3)用“三纲五伦”作为管理社会伦理的思想。3、后期儒家(宋-清末)在经历了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的压制之后,到北宋初期,儒家思想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经学的发展受到的束缚促使其进行内部的改革;佛教、道教对儒家思想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三教合一的思潮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儒家的宇宙论、本体论和心性论有待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初期的一批著名学者通过继承古代儒家思想,同时吸取佛教、道家的很多思想,形成了一个综合了“儒家孔孟之道”、“道家老庄
7、学说”和“佛教唯心主义”的新形式的儒家思想体系,即“道学”,西方称之为新儒学。这个思想体系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开始,就一直为中国封建统治者而服务,在宋-清这段时期内,“道学”是在中国哲学领域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长期被奉为官学。其主要观点如下:(1)把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说成为天经地义的;(2)把“三纲五常”绝对化、永恒化,从而满族官僚地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需要;(3)阐述了两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人”和“怎样做人”;(4)目的是“穷理尽性”,其方法是“格物致知”。(三)儒家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