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016704
大小:6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8
《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摘要〕在《红楼梦》的众多书名中,《红楼梦》这个书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其中蕴涵着“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真言,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关键词〕红楼梦;色;空;情 《红楼梦》在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少书名。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抄本甲戌本上便有如下记载: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一曰〕“□□〔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
2、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1〕75。 除以上所列四种书名外,还有“情僧录”、“金玉缘”、“大观琐录”、“情界真铨”等书名。 书名是作品之目。作者心中之情感凝于作品,作品内涵之精义凝于题目,一部书的题目是全书主题的集中体现。一个好的书名,寥寥数字就能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匠心,传神地揭示出作品的思想内容。鉴于此,笔者认为曹雪芹此书的众多书名虽各有千秋,均有各自的着眼点和审美视野,但“红楼梦”一名典雅含蓄、隽永深刻、内符作者主旨外契作品内容,把主题解释得更深刻
3、,比其他书名更恰当、更贴切,最能代表曹雪芹的这部旷世奇作。 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后易名为情僧〔1〕83。这“十六字真言”既是横贯《红楼梦》的一条隐线,又是此书的灵魂。正如张其信在《红楼梦偶评》中说的:“因空见色之十六字可作释教心传之学,全书宗旨如是。”〔2〕215“红”、“楼”、“梦”三字中正蕴涵着这十六字真言。 一、红 《红楼梦》整体的色彩基调就是红色:大红、桃红、猩红、杏红、紫红、玫瑰红、石榴红、胭脂红、海棠红等遍布全书。“盖‘红’者实乃整部《红楼》的一个‘焦聚’。”〔3〕2
4、85阅读《红楼梦》,可以看出曹雪芹对这个“红”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无比的偏爱。或者说,他有一种特异的“恋红情结”:为“红”讴歌,为“红”哀悼,为“红”反思。红,本是一种表示喜庆、热闹、兴盛、显达的颜色,作为一个关键性的词,这个“红”在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用法。 “红”者,花也。花本多姿多彩,但人人都爱以红代之。如“红花绿叶”,“晓看红湿处”。 “红”者,少女也。花是自然界的精华,是美的象征。而在人中,少女则是最美的。这样,花也常用来代指少女。如红颜、红妆、红袖、红裙、红粉等都是对女性尤其是少女的美喻。 “红”者,“色”
5、也。滚滚红尘,万“色”存焉,如丝般纠结在一起,网罗着尘世之人。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绛者,红也。贾宝玉,本是赤瑕宫神锳侍者,又号绛花洞主(一曰王),其所居轩曰绛芸轩,所居院曰怡红院,周围是一群红粉佳人,他平时又有爱红的毛病——有红则怡,无红则悼。他还闻过群芳髓,品过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总之,处处点红。 在大观园中的是一群青春少女,是一朵朵美丽纯洁的鲜花。曹雪芹以花喻人,如黛玉是芙蓉,宝钗是牡丹,湘云是海棠,探春是红杏,香菱是莲花,袭人是桃花,麝月是荼[XC;E+2.8mm。2.8mm]花…… 处处是花,处处是人,
6、亦处处点红。她们在大观园里曾灿烂地开放过,曾经尽情地吐露过自己的芳心痴情。怡红公子对这些红颜女性也寄予了无限深情:有爱情;有痴情,有同情;对“不情”也“情”。以至于说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个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1〕107真乃千古奇情,亦为千古情痴。 然而,这些美丽的花朵在瞬息之间,又落红成阵,凋零殆尽,化作一片残红。“三春去后诸芳尽”〔1〕227,“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1〕325大观园里诸芳流散,众女儿死的死、嫁的嫁、离的离、散的散,都如过眼云烟般转瞬即逝:黛
7、玉寄人篱下,眼中泪珠“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少年夭折。迎春误嫁“中山狼”,惨遭荼毒,被丈夫虐待至死,“一载赴黄粱”。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远嫁他乡,只能掩面涕泣。惜春小小年纪就“勘破三春景不长”,出家为尼,“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湘云虽“英豪阔大宽宏量”,但“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风流灵巧招人怨”,被逐出大观园,抱恨夭亡;“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空“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1〕1
8、57-165。留给那位富有女儿情肠的公子的只是无尽的感伤。 大观园里的“沁芳”二字正是伤心惨目之景、美中不足之处——花落水流红,万色终归空也。故宝玉听到黛玉的“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感伤黛玉的花容月貌将来无可寻觅,宝钗、香菱等人也将无可寻觅,自己将来亦将无可寻觅,周围的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