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82163
大小:7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8
《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治疗孕妇缺铁性贫血60例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治疗孕妇缺铁性贫血60例疗效观赵秋棠(山东省临沂市妇幼保健院276003)【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078-01【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红衣补血U服液治疗孕妇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缺铁性贫血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对照组服硫酸亚铁糖浆。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液学检查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有效率达91.67%,治疗效果明显
2、好于对照组。结论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治疗孕妇缺铁性贫血疗效较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复方红衣补血U服液孕妇缺铁性贫血疗效妊娠贫血是孕妇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合并症,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孕妇合并贫血,国内统计其发病率30%以上[1]。妊娠期间由于孕妇对铁的需求量增大,而普通的食物中又不能提供给孕妇足够的铁,因此,缺铁性贫血(IDA)是孕妇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对孕妇、胎儿可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IDA被WHO列为全球四大营养性疾患之一,39%的学龄前儿童和52%的孕母患有缺铁性贫血,其
3、中超过90%的患病者在发展中国家[2]。2010年7月〜2011年6月,作者使用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治疗孕妇贫血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120例来我院产科门诊做产前检查的缺铁性贫血孕妇,年龄21-39岁,孕16周〜36周以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年龄,妊娠时间及贫血程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1.2诊断标准[3]依据第六版妇产科教材:血红蛋白(Hb><100g八;红细胞(RBC)<3.5×1012/
4、L;血细胞比容(HCT)<30%;血清铁蛋白(SF)<16µg/L。1.3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山东翔宇健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0ml,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糖浆,每次6ml,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服药前后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蛋白(SF)等指标。1.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2结果2.1疗效判定治愈:贫血症状消失,Hb>100g/L,RBC>3
5、.5×1012/L;显效:贫血症状好转,贫血程度分度改善2度以上;无效:复查Hb等无明显变化,贫血症状及贫血程度分度无改善。2.2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学检查指标经过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o治疗组治愈36例,显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16,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o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因此用复方红衣补血U服液治疗效果比用硫酸亚铁糖浆更好。表1两组治疗前
6、后血液学检查指标比较(x-±s)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讨论贫血将直接影响孕产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严重吋可能导致孕妇和胎儿的死亡。孕妇IDA的危害性极大,研究显示孕妇IDA可导致早产、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及围产期病死率增加[4-6],还可导致孕妇的产科并发症增多[7】。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以花生红衣、大枣、木耳、枸杞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药品,其研制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以中医脏腑辩证为基础,以中药归经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骨髓、心、肝、脾等与造血有关的器官功能的调节
7、,达到治疗贫血的目的,临床上可用于贫血,产后、病后血虚等疾病[8】。花生红衣能促进骨髓造血机能,增加血小板的含量。大枣含有丰富的铁,为治疗贫血提供了原料,而木耳、枸杞含有铜、锌等微量元素,滋补肝肾,益精血,具有升高全血细胞的作用。田维君等[9】用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治疗血虚症,冇效率达91.94%。李燕等[10]用复方红衣补血U服液治疗儿童IDA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复方红衣补血口服液在临床上己广泛应用于治疗孕妇贫血,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结果也验证了此药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赖发云.不同孕期贫血状况分析
8、[」].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538.[2]WHO.NutritionforHealthandDevelop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HealthyEnvironments.NutritionforhealthandDevelopment–Aglobalagendaforcombatingmalnutrition[R].2000,16.[3】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