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69878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8
《潘知常对中国美学精神的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潘知常对中国美学精神的认识 22年前,我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中国美学精神》一书。 同时,围绕着这个主题,我也还陆续出版过一系列的中国美学专着,它们是:《美的冲突》(上海学林,1989)、《众妙之门》(黄河文艺,1989)、《生命的诗境》(杭州大学,1993)、《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2000)、《独上高楼中西美学对话中的王国维》(文津,2004)、《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学林,2007)、《〈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学林,2008)、《说〈红楼〉人物》(上海文化,2008)、《说〈水浒〉人
2、物》(上海文化,2008)、《说〈聊斋〉》(上海文化,2010),等等。 最近几年,我也在积极准备,计划写作《没有爱万万不能西方美学与西方精神》,以便与前着《中国美学精神》对应,成为姊妹篇。 歌德说过:我深信人类精神是不朽的,它就像太阳,用肉眼来看,它像是落下去了,而实际上它永远不落,永远不停地在照耀着。维特根斯坦也说过: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将萦绕着尘土。20多年来,我始终认为,对于永远不落,永远不停地在照耀着我们的中国美学精神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极为重大的课题。 以文学为例,具体来说,我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
3、,在中国美学中存在着两大美学传统。其一,是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代表的美学传统,它意味着一个忧世的美学传统,一个现实关怀的美学传统,一个按照王国维的话说是以文学为生活的美学传统。坦率地说,它实际也曾经是中国美学的主流。不过,主流却并不等于精华。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四》里说过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先前,听到二十四史不过是相斫书,是独夫的家谱一类的话,便以为诚然。后来自己看起来,明白了:何尝如此。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4、。 中国美学也是如此。经过长期的研究,我逐渐清楚地意识到,以《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为代表的美学传统确实曾经是中国美学的主流,因此,这也正是王国维、鲁迅在批评中国美学的缺憾时使用了全称判断的理由与原因。但是,它却并非中国美学的全部,也并非中国美学的精华。事实上,在中国美学里还存在着一个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美学传统,而且,这才是中国美学的精华。它是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不过,由于它并非中国美学的主流,因此往往被中国美学的主流遮蔽,或者被中国美学的主流扭曲,这就是鲁迅说的: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
5、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也因此,我觉得上个世纪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儒教的批评是找错了目标,不但没有意识到崖山之后,已无中华,而且明清之后,已无华夏。在崖山之后,影响并流毒中国的,是宋明理学,是明儒与清儒,而不再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 而且也没有发现在后期中国,在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精神的主流地位已经让位于在宋明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精神小说教(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影响。后者对我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影响,其深刻程度和巨大程度,到现在我们也还是缺乏清醒与深刻的估计。我认为,这已经构成了五四
6、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缺失。因此,还有必要接着我们的五四前辈去说。后来我把这部分讲稿加以整理,题名《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予以出版。而今千年回望,我认为,中国美学的真正源头应该是《山海经》。 《山海经》里的人物,乃是最为本真的中国人。生日月的羲和、化万物的女娲是中国的开辟女神;舞干戚的刑天、触不周的共工是中国的血性男儿;衔木堙海的精卫,布土堙水的鲧禹父子是反抗命运的悲剧英雄。《山海经》写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愤恨,欢欣和恐惧,反抗和膺服,它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血性之源。遗憾的是,由于殷周之际以及秦帝国的建立这两大历史转折的出现,《山海经
7、》这一美学源头却被无情地斩断了,被中国美学的主流遮蔽,或者被中国美学的主流扭曲。不过,它的底细和点点的碎影仍旧依稀可见,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一直强调要重构价值谱系,重写中国美学。 最早的,例如伯夷、叔齐,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不食周朝之食。为什么要如此,联想一下殷周之变,就会意识到,这正是对于从《山海经》发源的美学传统的呵护。例如他们的那首着名的诗歌《采薇》: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其中对于以暴易暴的抨击,对于《山海经》这一美学源头的命之衰矣的感叹,以及我安适归矣的
8、忧伤,至今还让我心痛不已。此后,《山海经》这一美学源头的底细和点点的碎影还仍旧依稀可见。例如,古诗十九首,例如,李后主的诗词,例如,纳兰性德的诗词,例如,《金瓶梅》。 而从美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