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925477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17
《诗词赏析训练·第三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词赏析训练·第三册 ⒈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⒉对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
2、达了诗人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字中。 ⒊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3、随君直到夜郎西。 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⒋下面各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至塞上》通过对边塞景物的描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绘出了一幅壮丽的图景,虽苍凉,却极具美感
4、。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说好友被贬官的情况下作的,诗人在诗中以“愁心”寄与明月,是安慰好友,自已也不得意,两人可以“同病相怜”。 C、《春望》是诗人在沦陷的长安所作。在草木滋长的春天,诗人看到国家动乱,山河破碎,内心十分愁苦。 D、《登飞来峰》是诗人王安石登上飞来山所作,“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喜悦,也阐明了生活中的某些哲理 ⒌阅读杜甫《春望》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
5、,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B、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采用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C、“家书抵家书”写出战乱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难得,多么值钱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⒍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前两句写景兼点时令;后两句抒情,将自已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寄托于明月,带到辽远的夜郎
6、之西,交给不幸的迁谪人。 B、《春望》一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像,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满离情。整首诗反映诗人在安史之乱时期关心国事、眷念家人的情操。 C、《登飞来峰》后两句诗是说登上飞来峰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身在凌空的最高层。诗句揭示了一条生活哲理,即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D、赵翼的《论诗》是说李白杜甫的诗篇并不新鲜,每个朝代新出现的诗人才是真正的文坛领袖。 ⒎阅读王安石《登飞来峰》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A、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B、第二句
7、通过听说鸡鸣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深奥的哲理。 ⒏阅读赵翼的《论诗》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