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ID:20863710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7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_第1页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_第2页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_第3页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_第4页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_第5页
资源描述:

《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回归生活与师生对话关系的建立摘要:师生关系既是一般意义上教育所必须关照的一个维度,也是当前新课程建设不可忽视的一面,任何学校教育的改革、课程方案的实施都离不开以一定的师生关系为支撑。新课程提倡师生关系由原来的支配与被支配的主客体关系模式走向以对话与协作为主要特征的主体间关系模式,其中孕育着深层意义上的课程、知识、教育等本体论上的转换。这种形式上的转变具体到品德课新课程中,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对道德教育本性的理解由科学化、知识化的预设走向了对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判定,也正是因为对道德教育之生活本性的认可,才使得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对话关系得以可能和实现。关键词

2、:品德课;生活道德教育;对话;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对教育的完整的关照都离不开对师生关系的审视,新课程也蕴含着师生关系的变革。师生关系之所以如此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师生关系是教育中一个实存的维度,所有的学校教育都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中展开的──离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实在在的关系,便谈不上教育;而且,从服务于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因素,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孩子们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避免从他们的教师那儿‘获得’道德态度、信仰和习惯。”[1](197)事实上,如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

3、价值选择和追求的活动一样,品德课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也并非无法更改的事实,它与人们的意愿和选择有关。近年来,在对师生关系的看法上,人们不再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是倡导师生之间的对话──认为应该用平等的交流和进入、相互的生成和启发来取代原来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笔者对这一转向表示赞同,因为主体间的对话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道德教育走向人本化的标志,也只有走向师生对话,道德教育才真正能够得以成功,否则,就摆脱不了异化、物化的结局。但笔者认为,对师生关系的选择和判定是与我们对道德教育之性质的理解分不开的,如果不能实现道德教育之本体论的转换,那么,就

4、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间何以能够对话以及如何对话的问题。在这里,品德课新课程所倡导的回归生活观念或生活道德教育的观念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师生对话关系的理解。一、生活道德教育与主体间性生活道德教育理念或者说向生活回归的理念是品德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鲁洁教授把它作为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线索。〔2〕生活道德教育是和种种形式的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相对而言的,其中,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在实践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知识化问题。科学化、知识化的道德教育是以科学世界观为支配的,在科学世界观中,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物化的、没有生命力

5、的、按照自然规律运转的存在,认识的主体站在这个世界之外进行审视。他一旦揭示这个世界的规律,便能够支配和驾驭它。其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模式。受这种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科学化的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把道德教育视为一种与生产、加工无异的机械物理过程。教育者作为“工人”,他所要做的就是去认识处于自身之外的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然后像改变自然那样改变学生的道德人格,具体来说就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思维的训练或者强迫学生按照某种规范去做。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唯一能动的主体,学生只不过是有待教师改变的对象和客体。在主客二分的师生关系模式中,

6、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他要做的不是去积极实践道德生活、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去体验和获得道德,而只是接受并按照教师事先划定的道德规则行动。这种做法根本谈不上促进学生道德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师生观的指导下,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被教师以物的眼光观照中物化了,教育成了压制和异化人的东西。从生活的角度来审视道德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就从狭隘的动物式训练走向了充满生命气息的人际交往的、生活的过程,儿童的德性在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回归生活,无疑使道德教育返璞归真,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相应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主客二分的主体、客体关系模式走

7、向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或者说,以生活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之师生关系表明的是一种主体间性,而不是任何一种单极的主体性。对主体间性的认可是对话得以可能的基本前提,因为对话首先是在两个主体间才能存在的关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也称主体际性、主体通性、交互主体性等,是现代西方哲学在批判和超越个体主体性的、克服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中所运用的一个范畴,它要解决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主体间性问题至少涉及两个基本的方面:一个是“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什么能够认识另一个主体?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如何对我成为有效的事实”。〔3〕(140)另一个

8、问题则是,在另一个主体的存在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何以可能,即“为什么有些东西对我有效却不对我们大家(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