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5656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4
《现场心肺复苏普及培训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现场心肺复苏普及培训教案 教学目标:1、明确现场急救程序。 2、学会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要领。 重点:能让学生在进行救护之前说出:现场安全已评估,我已做好个人防护。 难点:1、如何让学生有急救意识。2、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要领。 教学方法与指导:借助于多媒体图片展示,利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理论上由两个部分组成: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本教案只涉及理论授课部分。 一、图片展示: 利用图片来增加同学们对急救知识的兴趣。 二、现代救护新概念。 (一)救命的黄金一小时 传统观念中人们将抢救急危重症、意外伤害病人的
2、希望完全寄托于医院和医生身上,缺乏对急、危、重伤病员现场救护重要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观念,往往就使处在生死之际的病人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抢救时间。这宝贵的时间被称为 “救命的黄金一小时”。 (二)第一目击者”(firstresponder 发达国家的社区急救服务,侧重于对“第一目击者”群体的培训。 必须对警察、消防队员、教师、宾馆、旅游、民航、超市以及其他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实施基础救护培训。定期进行基础救护知识、技能的培训与复训,尽可能地将急危重症、意外伤害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现代救护仅仅依靠专业医疗部门是不够的,还需要各相
3、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要有一个“大救援”的观念,统称为紧急医疗救援。 我们要树立救护新概念,在全国范围内,对重点人群集中进行普及教育、传授急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急救培训工作要与国际接轨,培训目的就是为广大的人民服务。 第一目击者是指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亲属、同事、EMS救援人员、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平时参加救护培训并获取培训相关的证书,在事发现场利用所学的救护知识、技能救助病人。 三、我国的救护步骤(心肺复苏步骤)(重点讲解) 1.安全评估 2.意识判断 3.快速呼救 4.
4、摆放体位 5.胸外按压 6.清除异物,开放气道 7.人工呼吸 (1)安全评估:重点强调在每次培训之前都要说出:现场安全已评估,我已做好个人防护。 因为现场的情况是很复杂的。如果每次都能把这句话说出来说明我们已经有了安全评估的意识,这一点很重要。 (2)意识判断:要点轻拍重唤。 呼吸心跳骤停的判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面色苍白、脉搏消失 脉搏测量点:桡动脉。注意:非专业人士不要测量颈动脉。 呼吸心跳骤停后表现进一步说明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18秒后脑缺氧 30秒后昏迷 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 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 救命的黄金时刻 n3S
5、:头晕 n10-20S:昏厥或抽搐 n60S:瞳孔散大,呼吸停止 n4-6min:大脑细胞开始损害 n+10min:脑细胞不可逆损害 (3)快速呼救 内容:来人啊!这里有人晕倒了。 我是救护员!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来 请***(指定一个人)快去报告“120”,打完电话告诉我一声。 有谁知道这附近有除颤仪的,请帮忙拿过来” 重点:讲解要有条理,在课上就要让学生说出来。 120电话需告之…… v意外发生地点; v现场可联络电话; v报案人姓名; v发生意外原因; v伤员情况:清醒程度;呼吸状况; 脉搏情况;有无出血? 重点:讲解要有条
6、理,在课上就要让学生说出来。 (4)摆放(心肺复苏抢救)体位 v地面或床板(硬的平面) v仰卧位 v整体转动、保护颈部 v平直无扭曲 翻转伤病员方法——整体转动、保护颈部(利用图片的效果) (5)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位置:取两乳头连线中点; 按压姿势:上半身前倾,双肩,两手臂伸直(肩、肘、腕)垂直于病人胸骨,用上半身身体重量向下挤压至少5厘米。 Ø要点: n垂直向下按压 n平稳、规律 n下压时间=回缩时间 n放松时手不离位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min按压深度:成人至少为5cm 儿童和婴儿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 (儿童大约是5厘米
7、,婴儿大约为4厘米)。 (6)清除异物,开放气道 v先解开衣领、围巾、领带。 v第一次打开气道,要检查气道 打开呼吸道,检查有无异物” “气是否吹的进去”(如果吹不进去)“再次打开呼吸道” 方法:打开气道-仰头举颏法要求:下颏经耳垂连线与地面呈90度。 (7).人工呼吸 v口对口人工呼吸 动作要求: 气道畅通 捏闭鼻翼 正常吸气后、包严口、吹气 吹气量(成人):500~600ml看到胸廓起伏。 时间:一秒。 v口对鼻人工呼吸(不能张口,口部严重损伤者) v口对口鼻(婴儿) v口对呼吸面罩 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 成人心肺复苏30次胸外
8、按压的时间大约为18秒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