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3785
大小:3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1-14
《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摘要】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出发,对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理论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育措施。现代教学重在“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要改变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教学,同时要充实课外活动,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实践舞台,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词】传统;创新;课堂;课外;关键教育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崭新使命,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经过潜移
2、默化,在教育中按各科的基本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中。1.教师要有创新性的教育观念俗话说:“没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不能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孩子们变得非常敏感,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我们老师应该怎样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学生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母体。教师如果没有创新意识,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将是无源之水、无水之鱼。因此,教师要加强创新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吸取最
3、新的教育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从而使创新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形成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感,渗透在教育教学中,融化在血液中。2.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教学课堂教学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探索,从而得到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只满足“传道,授业,解惑”,更不能“满堂灌”。创新型的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就是要把学生当作学的主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4、教学才充满新意,将“为考试而教”变成“为学生而教”,“为创新而教”。因此,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2.1 树立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叶圣陶先生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他明确指出“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样你的学生就会受用一辈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要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创新”,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5、决问题。2.2 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其次,教师要明确“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教师不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上,而要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2.3 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教学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取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的情感,由此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到学习
6、中。有这样一个例子:美术课上,学生要画一个苹果,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自带一个苹果,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苹果画出来,结果学生们画出了各种形状不同的苹果,非常有创意。而有的教师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只把苹果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照样认认真真地画,结果画出来的都是一个样,根本没有什么创新可言。2.4 设计探究性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由遇到问题而引发的。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设计探究性问题,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7、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年,月,日》一课中的“平年,闰年”这个内容时,用讲故事的办法导入新课:“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41岁,只过了10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红自己想,小红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教师可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激趣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来,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创
8、新的欲望。2.5 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认真研究学习评价,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学习评价,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认真对待,认真听取,而且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能轻视,更不能责怪学生。对离题的学生,老师应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生硬地打断。对于学生的认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