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25279
大小:58.1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6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科学发展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科学发展观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科学发展观论文摘要:高校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以就业为导向,引领高校科学发展,必须做到:坚持质量立校,以优质的毕业生占领就业市场;坚持人才强校,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坚持特色兴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探索进取、改革创新,整体规模和综合水准显著提升,为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人才和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群体中,知识层次高、活动能力强、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就业,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扩招成果的巩固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评价。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既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讲政治、顾大局的重要体现。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科学发展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大学日益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丰富和重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当 今世界,人才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而我国仍然处于人才竞争的相对劣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明显不足,影响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以及保持东部发达地区持续快速发展,都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紧缺人才。我国人口众多,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二、以就业为中心,引领高校的科学发展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的连续扩招,人才存量迅速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的人力资源逐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了买方市场。科学发展观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机遇和空间,也为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发展的问题。用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发展观引领新时期的高校工作,要求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不断有新解放,战略决策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举措上不断有新创造。1.坚持质量立校,以优质的毕业生占领就业市场。一所大学的社会声望,取决于它培养的学生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也是高 校的立校之本。高校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这四者的统一,是有条件的,其中特别是要科学地、辩证地认识高校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关系。近几年的扩招,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所存在的量的方面的矛盾。就当前而言,主要矛盾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应当是稳住质量,提高质量。对高等学校来说,质量是根本,办学质量是每所高校生存的生命线。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上,质量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今后一个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高校规模还要进一步适度发展,但同时,提高质量应成为高校工作的重心。这个工作重心的转移,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认真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层次,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过硬并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使其具有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优势,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校的合格毕业生应该能就业、创业,并创造出多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通 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就越好,学校的发展就更快。2.坚持人才强校,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要把人才作为高校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水平的师资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要办好大学,高校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引进大师。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其间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如今的华中科技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已名列前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都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师。为此,高校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要以高层次人才和创新的团队为战略抓手,以人才机制和环境建设为重点积极培养和引进拔尖人才和中青年学术群体,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以高水平中青年学术群体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能力、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更好地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服务。3坚持特色兴校,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当前,我 国一部分高校盲目追求数量目标和经济利益,认为发展就是数量、规模的扩大,就是学校的升格,因此,不加选择地合并学校,片面追求办学的规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导致专业趋同现象严重,最终使得专业人才的产出和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严重偏离了大学培养优质人才、从事尖端科研、培育先进文化的使命。高校并非越大越好,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无论规模多么小的高校,只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和目标并不懈努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它就是一所好高校。高校的发展,应该各有特色,综合起来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办高水平大学就是要办特色大学,建特色专业,创特色学科,育特色人才,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精品、学科精品和人才精品。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等,从高校内部看,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仍处于短缺状态,还是个“卖方”市场,广大考生及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就学机会.而不是未来的就业机会,所以高校暂时还不存在招生的生源危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忽视按需培养的问题。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思想品德、 创业精神、实践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因此,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强有力地推动建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调整的新机制,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增强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