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823781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胡伟[摘要]新课程科学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求效益的师生互动过程,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负”呼声日益增强的当前教学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最关键的支撑点和根本的出路。[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新课程学生发展随着新课程理念深入贯彻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已变得异彩纷呈,充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涉及当今新科技的发展,而身边现象观察、探索性实验设计、科学探究中小组的合作和讨论交流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但这种热闹非凡的课堂场景却影射出课堂教学有“温度”却没
2、“深度”、多“活动”却少“思维”,使得科学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明显效率低下,学生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本文结合初中科学学科整合特点和有效性教学特点,谈谈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追求有价值、有效果、有效率、促发展的几点认识和尝试。一、注重学生发展,整合并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
3、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培养科学求真的态度和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才真正凸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切实整合并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为此,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通过教学互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学会了某种科学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不但揭示
4、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规律,同时解决了“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也为学生后续学习力学知识打下基础,更是发展了学生摒弃某些错误的习惯思维、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的能力。课堂上首先以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斜面小车实验,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高度静止下滑,分三次进入不同粗糙程度的水平面;再以实验观察到小车通过距离的远近来分析所受阻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变化;最后从实验到抽象还的逻辑推理得出实验结论。不但展示了科学的思维过程,同时再现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课堂教学融合了观察、实验、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机整合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解决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91二、以生为本,实施分层递进教学随
5、着均衡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新课程知识能力的拓展,加上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造成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更加显著。新课程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那么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共同有效学习成为最需解决的根本问题。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资源,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之间发生实质性的互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实现有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科学课堂教学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学生不同个性发展为本,将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
6、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通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因材择学,选择切合自己认知水平的一系列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施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对低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低起步、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原则;对中层次的学生采用“重概念、慢变化、多练习、注激励”的教学原则,而对高层次学生采用“小综合、大容量、高密度、促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在《摩擦的利和弊》这一节教学目标制定时,要求低层
7、次学生能列举摩擦的现象;针对某一摩擦实例,知道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或减小摩擦。中层次学生要求能识别摩擦现象,并区分三种类型;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用来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高层次的学生能想象没有摩擦会是什么现象;辨别三种摩擦的本质区别;区分当作用力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大小变化情况;从生活实例中比较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发生摩擦时表现的不同现象。教师首先在课堂上分层提出思考问题、启发思维,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钻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