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ID:20817795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6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_第1页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_第2页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_第3页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_第4页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有关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中学数学中较为常见,在高考中亦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以下将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分析并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找出一般的解题程序与技巧。  关键词:数学;最值;解法    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问题是生产、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特殊的数学问题,所谓“多、快、好、省”的问题就属于这一类。  求解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虽然在中学课本中没单独列出章节专门讲授,可是它却与中学数学中众多的知识和方法紧密相关。譬如:二次函数、不等式、函数的有界性等有关知识和方法的利用。所以,这类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就在高考数学的考查中占有了比较重要的

2、地位。再有,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广泛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归结为一个数学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求解。所以这类实际问题的求解,将有利于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从近几年的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的趋势看,高考将注重检查考生在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所达到的程度,所以,从这一角度看,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应用问题在高考数学试卷中仍是一个热点。下面将针对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作出几种具体分类讨论:  一、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最值  关于二次函数:y=ax2+b

3、x+c(a≠0),x∈R,  当x=-时,y=为最值。  当a>0时,有ymin,  当a<0时,有ymax。  但通常二次函数有相应的定义域,自变量x的具体取值范围有所不同,讨论最值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两种情况:  1.x∈R,当a>0,则有ymin=;  当a<0,则有ymax=。  2.当x定义在闭区间,即x∈[a,b](a,b为常数),则应当看对称轴x=-是否在此区间,如果x在此区间,则函数同时有最大值与最小值,如果x不在此区间,则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必定分别取在该区间两个端点上(具体由函数单调性决定)。当x定义在一个含参数的闭区间即x∈[t,t+a](t为参数,a为

4、常数)时,需要对参数进行讨论。    例1.点A、B分别是以双曲线的焦点为顶点,顶点为焦点的椭圆C长轴的左、右端点,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点P在椭圆C上,且位于x轴上方,  (1)求椭圆C的的方程;  (2)求点P的坐标;  (3)设M是椭圆长轴AB上的一点,点M到直线AP的距离等于

5、MB

6、,求椭圆上的点到M的距离d的最小值。  分析:这道题应归结于上述类别2。  解:1.解(1)已知双曲线实半轴a1=4,虚半轴b1=2,半焦距c1=,  ∴椭圆的长半轴a2=c1=6,椭圆的半焦距c2=a1=4,椭圆的短半轴b2=,∴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2)由已知A(-6,0)、F(4,0),

7、设点P的坐标为(x,y),则=(x+6,y),=(x-4,y),由已知得:    则2x2+9x-18=0,解之得,  由于y>0,所以只能取与,于是,所以点P的坐标为(,)。  (3)直线,设点M是(m,0),则点M到直线AP的距离是,于是,  又∵点M在椭圆的长轴上,即,,  ∴当m=2时,椭圆上的点到M(2,0)的距离    又,  ∴当时,d取最小值。  二、运用判别式求解  让我们先具体看一下例题,找出这类求解方法的题目特征。  例2.已知定点P(3,2)和直线,试在直线上求一点Q,使过PQ的直线与直线以及x轴在第一象限内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最小。  分析:本题设问的是达到

8、最值时过PQ的直线,此时我们需要根据题设寻出关于面积最值的函数解析式,找出它与所求未知量之间的联系。  解:如图,设上的点Q(x0,y0)  由题设知,y0=2x0,  又P(3,2),由直线两点方程得:    设交x轴于M点(x1,0),代入上式得:    ∴,即M点(,0)  又S△OMQ=  ∴①  ∵,  ∴△=S2-8S  由S>0可得S≥8  ∴Smin=8  代入①式得:        ∴当Q为(2,4)时,S△OMQ最小。  评注:关于这类题目,通常其提问方式都是以最值作为前提条件,再由此求出其对应所求自变量的值,具体特征:所列最值的函数解析式或化简后的解析式s=

9、f(x)可以化为:  的形式(是s的函数)。  一般的解决方法:在上式中,由x∈R(或x可在某一定义域范围内取值)可以得出△,解这个不等式求出s的变化范围,得到最值,再将其代回原式解x,最终求出其对应自变量的值。  三、利用不等式法求解  均值不等式的一般形式:A=G,(其中a1,a2,…an为正数且n>1,n∈Z)不等式通常分“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两种结构特征,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一定要关注等号成立的条件及等号是否能够取得,而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则必须关注三个条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