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84549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经略边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考秦朝历史知识点:经略边疆 秦始皇灭六国后,军锋继续向前推进,不仅占领了六国的原有疆土,还进占了与楚、秦、燕等国已有密切的政治、文化关系的民族地区,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打下了基础。 统一两越,开通灵渠越人是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和五岭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浙江境内和江西东部的为东瓯,在今福建境内的为闽越,在今广东和广西东部、湖南南部的为南越,在今广西西部、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为雒越,或称西瓯、西瓯骆。统称“百越”。东越与南越合称“两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楚国,东越和闽越的君长投降,秦先后在今苏南和浙北置会稽郡,在今
2、浙南和福建置闽中郡。后来,继续向岭南进军,大约于始皇三十三年,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 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命监御史禄率士卒在今广西兴安县,截断了湘江上游,另开两条分水渠,一条较短,为北渠,引水七分下流,绕道再入湘江,可上下通航;另一条长达三十三公里,为南渠,引水三分西流,而入漓江。南渠就是著名于世的灵渠。后代有歌谣说:“兴安高万丈,水把两头流”,就是描述灵渠情况的。灵渠东通北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要作用。灵渠的开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 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
3、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 通西南夷,开五尺道西南夷按照分布地域的不同,区分为西夷和南夷两部,每部又有若干族属。主要地区,包括了今贵州西部,云南的东部、中部、西部,四川的西部,西藏的东部。这些民族的族属复杂,语言和风俗不同,经济生活也不相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 公元前279年左右,楚顷襄王使将军庄率卒循沅江而上,经略黔中、且兰、夜郎,直到滇池。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他在占据了这一地区后,想归报楚王。可是就在这时,秦国夺取了楚的黔中郡,断绝了庄?的归路。庄?
4、及其部属,变更服饰,从滇人的习俗。庄?自立为滇王,在这里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即滇国。 庄入滇,带来了先进的楚文化,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1955—1958年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发掘了属于滇贵族的一个古墓群,出土大量的属于战国后期至东汉初年的文物。其中属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年的有数十件青铜农具,手工工具,上百件铜、铁兵器,大量的铜鼓、贮贝器和青铜乐器、马具、饰物以及黄金、玛瑙、玉制品等。这些器物独具风格,与内地的同样器物的作风不同。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滇人奴隶制前期的文化遗存。 秦灭六国以后,派将军常征调巴、蜀士卒,经略西南夷。常?在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昭通一线的崇
5、山峻岭上,开凿了五尺宽的道路,通于西南夷;并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了行政机构。《史记·西南夷列传》曰:秦于“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及汉兴,皆弃此国”。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 北防匈奴,修万里长城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期,称为严允、荤粥,战国时期始称匈奴。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主要牲畜有马、牛、羊、橐?等。战国中期,匈奴一再南侵,多次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三国在北部边境地区修长城,驻重兵,以防卫匈奴。 约在秦灭六国期间,匈奴已建立奴隶
6、制国家,其最高统治者称单于,名头曼。他乘中原地区战争方炽,赵、燕、秦的北部边防都松弛之时,就率领控弩之士进占河南。秦灭六国后,秦朝于始皇三十二年使将军蒙恬率士卒三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回了河南地区。秦在这里设置了三十四县,都筑有县城,从中原迁来人口,以充实这一地区。蒙恬又北渡黄河,据守于阳山和北假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延袤万余里,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头曼因不胜秦,就向北面迁徙。 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