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

ID:20782270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6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_第1页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_第2页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_第3页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_第4页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传记文言文 阅读有妙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传记文言文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  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客观题部分■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

2、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用法和意义。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语文]传记文言文阅读有妙招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6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共有11套,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7套,其中涉及传记类文言文阅读试卷的也有11套。  

3、这实际上表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仍然集中在传记类上,而且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文中信息的筛选归纳概括均以客观题形式考查,文言翻译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从试卷的命题规律和趋势上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客观题部分■  1.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理解加点的文言实词在所给句子中的含义。从所选择的文言实词来看大多数文言实词属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2.文言虚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辨明虚词在所给句子中的

4、用法和意义。  3.文言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汉语特有的句式上,从近几年来看,大多数是考查倒装句式的特点,省略句式的补充成分等方面。  4.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的设题技巧相对较多,近几年来看常用的技巧有:  断章取义。也就是说对内容、中心的概括片面,如2006年的天津卷第14题的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的表述与原文的主旨不一致,实际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  张冠李戴。此类题目的迷惑性较强,选项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均在原文中有所

5、体现,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正确的。  无中生有。此类题目往往是把没有关联的事件用看似很正常的手段联系在一起,这类题型的设计往往很巧妙,一定要多留心。如2006年全国卷Ⅱ中的第10题的B项“说服吕后收回成命”有误,吕后只是“召诸将议之”,尚未有“成命”。  从试题考查项来看,大多数试卷注重对原文的“人物才智品行的分析归纳与内容分析理解与概括”的考查,这也是近几年来文言文考查的重点,另外还要注意对作者观点的评价这类题型。   ■主观题部分■  这部分表面上只是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对文言文综合能力的考查,因为要做好这类

6、题目,考生要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有较充分的理解。  下面结合2006年重庆高考试卷的解析对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答技巧进行归纳: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

7、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

8、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