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净沙•秋思》

读《天净沙•秋思》

ID:20779358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6

读《天净沙•秋思》_第1页
读《天净沙•秋思》_第2页
读《天净沙•秋思》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天净沙•秋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天净沙•秋思》王茂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出了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浓浓乡情。作者开篇勾勒出一个凄凉的图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景是晚秋之景,一片萧杀之气,无半点活力:瘦马可见主人的疲惫;小桥、流水、人家,这一温馨的生活图景,更勾起一个远在他乡之人的思乡之情,何况这是夕阳西下之时,一天中最容易使人产生愁绪的时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出全篇主旨。  断肠人,是那个远在他乡的思乡情浓的游子。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做什么?思乡竟至于要“断肠”,是什么原因?他是远赴异乡做官吗?是在他乡经商吗?是因为躲避什么而被迫离开

2、家乡的吗?  思念,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亲人、家乡等长久不见面而产生的渴望再见到的感情。思乡,是与思念亲人、故居,对童年、青少年生活及那时朋友的追忆的结合。如果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为世界人民所共有,那么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恐怕最浓。而这并非自然产生的,是文化传统强化了这一感情。下面试作说明。  中国很早就有成熟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强调安居,不喜欢流动。儒家文化占了统治地位以后,更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伦的欢乐图景中。什么最快乐?不是做官,不是赚钱,不是远足,是子孝孙贤,几世同堂,家庭和睦,世代相传,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这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是合拍的。统治者要保证江山安稳

3、,而人民的流动不利于国家、社会的稳定。他们重农抑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打击商人,鼓励安守农业。这样长期下来,人民习惯于安守于居住地,而将远离家乡视为可怕的事,一旦离别,如生离死别,难分难舍。  诗歌反映人们的生活,比如从《诗经》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感情。但生活见之于诗,是经过诗人情感、认识观的过滤的。《诗经》中的诗还是比较纯朴的,是生活中情绪的自然流露。但后来写诗成了文人的专利,抒文人情怀,诗已远离最广大劳动者的生活。  文人的生活圈子毕竟狭窄得多,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而中国的社会环境又使文人更多地感到失落、酸楚,于是失落、酸楚就大量地入了诗。而

4、一旦这些题材传播下去,又影响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审美情趣,形成说愁的传统。愁什么?乡愁、别愁既是人们容易感受到的,又比较容易入诗,于是别离诗、思乡诗就被大量地写了出来。思乡诗又更易勾起人们的思乡情。人们在异地他乡,心头掠过故乡的影像时,读过的思乡诗很自然地就飘进了脑海,又更强化了人们的思乡情。本来,回忆家乡是有多个内容的,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可以是愁苦的,也可以是温馨的。但既然回忆家乡已由思乡、乡愁这种情绪先入为主了,就不大容易生出别的内容。  整个中国文化中,对外部世界有种“不可知”的观念。外部世界可能有什么情况?善恶如何?与我方是否相同?如何沟通?——缺乏

5、准确的分析和理性的认识。充满智慧禅机的《菜根谭》便也是如此。与之相应,中国人自己结成一个个圈子,对外人是封闭的,排斥的。一个人在外地,也许很难融入当地社会,甚至生活了多年,还被当地人排斥。这样又会更让异乡人有孤寂、落寞感,从而思乡情更浓。  思乡诗可以写得很美,思乡是人类的自然感情之一。但《天净沙·秋思》之类作品对外部世界有较深的隔膜与恐惧,与今天的时代精神并不相符。今天的时代,是个开放的时代,是个各民族、各地区人们更趋融合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真的使天涯变咫尺——伦敦与安徽的山区,一个越洋电话便可沟通。如果可视电话问世,思乡的人每天都能够看见亲人。地区贫富的距

6、离、人们心灵的距离都有拉近的趋势。今天,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他乡如故乡、到处可安居的时代感情。这是超越,是进步,是趋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