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

ID:20777239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6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_第1页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_第2页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_第3页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_第4页
资源描述:

《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在设疑发问中导入新课  设疑发问,是语文老师公认的最成功的教学经念,而在新课导入中进行恰当的设疑发问有更明显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并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  这里我就结合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来谈谈在导入中设计疑问的具体做法。  学习莫泊桑小说《项链》时,我预先准备了阅读材料——吴若增的同名小说,然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吴文是怎么收尾的?这个结局在前面是否有所暗示。  2、吴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篇小小说?它与《项链》还有什么不同?  这几个问题的难度都不大,但是能准确

2、地回答对学习莫文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因为莫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关于其结构、主题有各种评论;如果没有巧妙的引导,学生会过于迷恋情节,偏激地理解小说,致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是了解教学目标,经过对吴文概况的把握,学生自然会着重关注莫文的同类问题,目标明确了,在联系与比较中就能更好地体会其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  学习郑愁予小诗《错误》前,我先将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一上课我就宣布先给学生讲个故事,然后尽量绘声绘色地展开叙述:“听着‘的、的’的的马蹄声年轻的女子的内心充满了期盼,可是马蹄声远去了,原来骑在马上的只是个过客,它不是这位女子的心上人。”讲述结

3、束了,学生都表现出大失所望的神情:这也叫故事?不好听。我马上反问学生:这到底是不是故事?然后明确:有记叙的各个要素,这确实是一个故事。但是我也同意学生的观点:它不精彩。“不过,”我接下去说,“要精彩也有办法,就是这个素材,换个体裁来看看。”“什么体裁呢?”“为什么采用诗歌这个体裁故事就会边得精彩呢?”连续两个问题使学生对《错误》一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诗却又说不出所以然、感受不深切是高中生诗歌学习的现状;诗歌的精彩在于语言、意象、意境,通过与故事的比较,学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有了真切的体会,诗歌欣赏也就有了思路。  前面设计的两个导入的共同点是都将课文与相关材料进行联系

4、比较,旨在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对新课的教学有准确的把握,其实如果能够在导入时创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情境,通过连续发问引入新课教学同样能实现上述目标。  在《说“木叶”》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就采用了这一种导入方法,课前我准备了如下问题:   1、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的是哪一首?  2、此诗中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落木”是何物?  3、为何不把它直接写作“落叶”、“树叶”、“黄叶”?  4、新课论述的对象“木叶”与上述四个概念有什么异同?  对前面两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够解决,第三个问题难度增大,但学生的兴趣也会随之产生,因为他们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被自己忽视的问题,

5、一下子还真回答不出来。我也故意不求甚解,回避这一问;随之提出第四问,学生的探求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他们马上对课文进行了仔细的阅读,开始对文章中这几个概念的相关语句进行认真研读。之所以安排这样一个导入,我是这么考虑的:阅读社科文是培养学生信息筛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从概念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排除阅读障碍,降低理解难度,准确提取要点。事后的调查证实,经过这个步骤,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认识也产生了改变,原先他们认为这是一篇抽象深奥又琐碎的文章,但经过几个问题的启发,感到文章的思路马上就清晰了。  依此类推,同一类型的文章的解读也显得有章可循。很多老师都发现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

6、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阅读情绪,在教学《灯下漫笔》前,我又开始思考怎样借助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反复斟酌,最终决定联系实际。家乡正在举行的塑博会,可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展会期间,出现大量用以装点气氛的鲜花、盆景被盗的事件在地方媒体上被反复报道。我把这些报道作了选择、整理,印发给学生,要他们谈读后感,并强调必须谈自认为是最深刻的感受。学生的发言热情确实很高,也不乏颇有见地的理解,有说法制不够严密的,有说道德沦丧的,有说教育缺失的,真可谓众说纷纭。对这些说法我故意不置可否。发言随即演变为争论,我乘机提问:如果这件事发生在鲁迅生活的年代,他会有什么看法?他会

7、怎么做?他会怎么写下来?他会给它安上怎样的题目?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因而更有探讨价值。当然笔者也认为这个导入确实耗时较多,不过这么做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笔者认为,关心现实、思考人生本来就是语文课倡导的一项任务,而将现实与课文相联系能同时促进对二者的认识,并且体会到鲁迅杂文的写作特色与风格,感受鲁迅的思想深度与人格魅力,化上十分钟的时间能达到这些目的无论如何是值得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发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证明,进行巧妙的设疑发问,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著的。枫叶教育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