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古文当中的读音问题 用普通话的语音读文言文。 1、用古音读古文的观点 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古文是古人写的,不应当用后世的语音来读,应当用古时的语音来诵读。清代的学者顾炎武就持这种观点,他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主张学者们大力研究古音,然后让人们用正确的古音来读古文 2、用方音来读古文的观点 有人主张可以用方音来读古文,他们认为方音中残留着许多古音,如一些南方方言中有入声,有的有全浊声母,总体来看与古音比较接近,因此,在用古音读古文无法实现的情
2、况下,认为用方音来读古文,能够读出古代的韵味,因此主张用方音来读古文。 3、用“叶音法”来读古诗文 用叶音法读古代的诗文,的确能收到押韵和谐的效果,但这种读法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错误的。用后世的语音读古时的诗文,有些原来押韵的韵脚不押韵了,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叶音的做法,没有看到语音演变的现实,给人的感觉,好像前人写诗的时候这个韵脚就不押韵,当时也是临时更改其读音来押韵的。叶音的结果,是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让许多汉字又有了一些不该有的读音。 1、何为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
3、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如: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史记·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是甚人,是即大名将是韩熊男,幼失其父,自训名号曰衾虎,心生不分,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争福大海沧波;假饶蝼
4、蚁成堆,傩能与天为患。臣愿请车,克日活擒陈王进上,敢不奏。”皇帝闻语,亦见擒虎年登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大胸今,阿奴何愁社稷!拟拜韩擒虎为将,恐为阻着贺若弼。 2、“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异同 “六书”中有“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或是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因为这些词不好造字。比如“我”字,“我”本是上古时期人们使用的一种有齿的武器,故其现代字形的右边还像
5、一个“戈”字。语言里有一个第一人称代词与它读音相同,不好造字,就没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来记录,于是“我”便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这就是造字的“假借”。 有人主张把用字的“通假”与造字的“假借”区分开来,将其视为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如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持这种观点,该著作在“六书”部分和“上古音的运用”部分,都阐述了“通假”与“假借”的不同,他说:“假借与通假,既有相同点,又有重要区别,主要有两点: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形象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替代,特点是‘
6、本有其字’。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久借不还,所谓鹊巢鸠占。” 有人则主张把两者合在一起,通称为“假借”,再在“假借”之内区分两种类型,郭锡良先生等编著的《古代汉语》就是这样做的,这部教材在“古书的读音问题”部分详细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其文云:“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假借情况是:本有其字,写书的人写了另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门有吏,主者门里,筦闭,必须太守之节。 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始也我以
7、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1、何为“破读” 通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来区别词性或词义的方法,叫做“破读”。“破读”也叫“读破”,人们把一个字原来的读音叫做“本音”,把改变后的读音叫做“破读音”,训诂上也把读本音用本义的字叫做“如字”。 语言里的一个词产生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随着语言运用的深化,它的意义或词性等可能要发生变化,原来表达此项意义的词,可能会同时表达与之相关的另一项意义,原来是这种词性的词,可能会产生另一种词性。汉语所用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一个词的读音来记录词义或词性的演化,比如“王”字,它本是个
8、名词,读“wáng”,表示的是当君王的人,要表示“当君王”这个意思,则改变它的读音,读“wàng”。再如: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