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37970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5
《论琦君怀旧散文中的儿童视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琦君怀旧散文中的儿童视角摘要:琦君的怀旧散文中,有许多是从儿童的叙述视角出发。儿童视角表现在儿童活泼的想象与幻想,还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上。儿童视角的另一个表现是描述了童年时候“我”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但是,在琦君的儿童散文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未发生变化,叙述眼光却有了变化。 关键词:琦君散文儿童视角视角转换 :I2:A:1006-026X(2012)09-0000-01 作为台湾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再从台湾到美国这样的“流亡”。这些作家根源于人类对土地的从远古以来就及其密切的
2、精神联系,如果流亡则必然带来的就是怀乡,特别是对于古典文化功底深厚的琦君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到台湾之后琦君写了一系列的怀旧散文。当这些作家迫不得已离开自己生长的家乡,带着无奈站在台湾的土地上,面对着破败的社会境况,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家乡的美好一切。而对于作家而言,最好的祭奠莫过于手中的笔,作家依靠自己对过往生活的记忆,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心灵的漂泊诉诸笔下。琦君也是这样。而童年对于琦君说,除了姨娘给家庭带来的不愉快记忆之外,是幸福与快乐的象征。当琦君在回忆童年生活时,故乡的身影就变得愈加的美好,一篇一篇的怀乡散文逐渐形成琦君散文的独特文风
3、。 一 童年存在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空中,“在时间上,它被定位于成年以前;在空间上‘它又被隔离于社会结构之外,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儿童世界’”,这就决定儿童作品的独特性。[1]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2] 琦君散文中的儿童视角表现在儿童活泼的想象与幻想。儿童具有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世界在他们眼中是特别的新鲜,童年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历险。对于神怪之事,他们总是信以为真。
4、就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听长妈妈说百草园中有“美女蛇”的故事,这是从儿童视角出发而写下的美妙的文字。在琦君的《捉惊》中讲的是孩子突然生病是惊扰了土地公公或是碰到小鬼,把所受的惊给捉出去,病才会好。在儿童世界里,生病了便是“冒犯了土地公公”,这是儿童天真的想象力与幻想。 儿童视角还表现早他们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琦君的《烟愁》描写童年偷学抽烟的故事。儿童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当他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总是有许多的疑问,总想摸一摸,试一试。琦君从童年的这样心理特征出发,写了来台之后对亲人、家乡的怀念之情。琦君散文中表现儿童情
5、趣的篇章很多。如《小瓶子》中,写到了“我”对小瓶子的特别爱好,并且收集各式各样的瓶子,还写到“我”在失去瓶子之后的寂寞之感,甚至为寻找落入沟里的药瓶而不惜被罚。而在《阿喜的花篮》中,则写到了小姑娘们对蜡洋娃娃的独爱,还有柳条编织的花篮,这些都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儿童视角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描述了童年时候“我”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琦君的散文名篇《髻》,通过“我”这个小孩子的眼睛,描写了母亲与姨娘梳头的生活片断,将父亲的两位夫人的敌视和暗暗较劲,从梳头这一简单的生活细节生动的展现出来。文中“我”可以感受到母亲心中的痛苦,但是“我”却并
6、不知道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只是看到“她的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她的眼睛停在镜子里,望着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缝眼儿的笑了。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3]。童年的“我”只是看到母亲、姨娘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情景,却并不知道她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只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猜测,使文章笼罩上一层朦胧美。文中上述的描写,与其说是在揣摸她们的心情,倒不如说是在抒发自己的心声。而读者通过这些文字,既可以感受到文中二位女性的痛苦与无奈,又能感受到对她们的深厚情感。
7、 二 在琦君第一人称叙述的儿童散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小主人公的天真、善良、可爱,以及以童年眼光看待成年人世界时的不解,比如父亲娶姨娘,父亲已经拥有一位母亲这样善良、能干、贤惠的妻子,为何还要再娶姨娘,这样的事情对于成年后的琦君,我摘要:琦君的怀旧散文中,有许多是从儿童的叙述视角出发。儿童视角表现在儿童活泼的想象与幻想,还有天真烂漫的儿童情趣上。儿童视角的另一个表现是描述了童年时候“我”无法理解的成人世界。但是,在琦君的儿童散文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未发生变化,叙述眼光却有了变化。 关键词:琦君散文儿童视角视角转换
8、 :I2:A:1006-026X(2012)09-0000-01 作为台湾五六十年代的作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经历了从大陆到台湾,再从台湾到美国这样的“流亡”。这些作家根源于人类对土地的从远古以来就及其密切的精神联系,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