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708031
大小:3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5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资源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资源观□吴靖平 科学的资源观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系统资源理论(资源是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组成)视角,对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它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统筹协调的资源观、辩证的资源观、开放的资源观和优势的资源观。 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态度决定了对资源的认识和态度。没有对发展的科学认识,就没有对资源的科学态度和行为倾向,就不可能科学开发和利用资源。因此,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资源观,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就有什么样的资源开发模式。推
2、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资源观。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科学的资源观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观 人是资源之本,是资源的主体。资源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的需求,离开了人这个最根本的因素,资源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资源观的核心在于强调人作为经济发展终极目的与终极手段的一致性。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它强调要实现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向以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集聚整合转变,从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多元资源的黄金组合转变。 以人为本的资源观包含四个相互联系的
3、内容: 第一,人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即“人是目的”。社会活动的起点与发动者是人,我们的一切行动都要以人本身及其需要为准则,在资源开发中,所有的制度安排和生产、分配、消费、交易、管理行为都应当把人的需要作为目标,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资源观的价值取向所在。 第二,人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及满足欲望的手段和资源的稀缺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矛盾。人文社会资源稀缺、人类的大量无理性活动,是稀缺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人类欲望无限性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是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
4、因;人文社会资源稀缺是人类实现科学发展与自身快乐的根本约束条件。人处在“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引起稀缺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人,解决稀缺性的手段也在于人。人作为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根本推动者,必须把解决资源问题的出路与根本点放在人自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实现人类科学发展的根本前提。 第三,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人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与归宿。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本身,为了使大多数人的多层次需要能更好地得到满足。因而,社会经济活
5、动的最终归宿是人及其需要,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是要解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从而使人类在社会、经济、环境关系中获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 第四,人既是自然界中的一员,又是资源的主体。人是资源的一部分,是资源之本。资源是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文社会资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这个最重要、最根本的资源。 无论是“重物轻人”的思想、还是“重人轻物”的思想,都错误地把人与资源分割开来。只有把人与资源联系起来,从过去强调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转到人与自然
6、、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上来,才能更好更长远地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实际上是人与人的不协调。解决人与自然不协调,首先要把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好、解决好,以人与人的和谐,推进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科学的资源观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人类创新永无止境,资源发展永无止境。人类知识能力和技术技能的发展进步,能够把以前没有价值的成分转化为宝贵的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的无限性,决定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无限性。资源不是纯粹的自由之物,而是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能够被开发利用的存在。资源的存在与人
7、类的存在并存,这种与人类的无限需求和开发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属性,使资源具有可持续性质,不仅其种类、数量、规模在不断变化,而且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这就意味着,资源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处于可持续发展之中。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考察。第一,资源的具体形态是可持续的。资源的种类已经由单纯的自然资源增加到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而且还在不断地拓展。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将创造出更多的资源形态。第二,资源总量是可持续的。就资源整体而言,随着资源形态的不断扩展,资
8、源总量必然不断扩充。第三,资源的功能变化是可持续的。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资源的功能始终在可持续发展变化之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变化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变化相伴相生,人类只要以科学、积极的态度,通过推进各种资源形态的整合与互动、创新与发展、节约与环保,就能从资源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要求以优化资源效用、资源质量和资源效益为导向,通过开发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来推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文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互动,来推动经济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