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

ID:20678860

大小:57.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14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_第1页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_第2页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_第3页
资源描述:

《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邵长华山东省邹城市古路口中学273521摘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乐意接受新的知识、愿意学习新的技能。因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教师应该学习新的管理理念,努力把“讲堂”变成学生乐意接受的“学堂”,构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关键词:新型师生关系兴趣学习氛围资源教学模式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积累,应该重点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创造,强调学生

2、才是学习活动和发展个性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标”,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我认为必须构建全新的语文教学新模式。第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做学生的朋友。教师的一切工作是为学生服务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是在主动学习,不断体验,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学会学习的。教师只有摒弃“我教会你”的教学思想,要放下架子,摆正位子,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

3、解,鼓励他们去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和谐教育意识,即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师生加强合作,同思考、共探索,鼓励辩论和创新。第二,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激励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维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保持长吋间的一种良好的行为状态。将激励机制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的全过程中情绪振奋,对知识的渴求、期待的情感保持恒定,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学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智力因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斯多惠还提出过教师课堂教学原则。其中就说到“使课堂教学富有吸引力,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千方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在讲授课文时教师要尽情流露出自己的个性,用一切巧妙的方法把课文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呢?1.变换花样•,2.教师要活泼;3.教师要充分发挥个性;4.教师本人要从内心喜欢讲授课文,并把兴趣转移到学生身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兴

5、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枝娇嫩的花朵,奋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这段话也阐明了兴趣培养的艰苦性和复杂性。第三,努力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教学0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比如,在课堂导入上,可以采取复习法、介绍课文背景法、提问法等等;在讲授词语的吋候,可以教师直接讲授,也可以采用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的方法。教学方法必须交互使用,给学生新鲜感,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在现代化教学设备发

6、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第四,让学生充分挖掘语文资源。语文教学要融入鲜活的生活,同语文相关的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新语文”的理念,鼓励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体味人生,鼓励学生课前査阅、课堂交流、课后收集。学3语文好比画画,课本只是树干,更美的枝叶和花朵要靠学生自己去描绘,这样不仅有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文知识的丰富、语文领域的拓宽、人文素养的提高,更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精神,更强化了学生主体学地位,学生学习语文的大树上才会结出丰硕甘甜的果实。总之,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只有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要义,更新教育教学

7、的理念,努力构建语文教学的新模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学生才会学得鲜活、学得丰厚、学得聪明。参考文献[1】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效果的质的分析(上)U】.中小学电教,2004,⑵。[2】田德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及意义[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5>。[4】李亚英毛奇芳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教育生态关怀[」].上饶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