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

ID:20674562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14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_第1页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_第2页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_第3页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_第4页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需要探究的不仅仅是知识——从知识、方法的传授者到科学精神的培养者  “做中学”的基本教育理念:①“做中学”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相关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是达成这一目的的载体,而非目的本身。②为儿童提供在课堂上以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知识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将有机会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课堂上完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交流讨论、记录……教师成为儿童探究过程的引领者而非策划者。③学习方式以探究为主,但不排斥其他的学习方式和和策略。对儿童而言,绝非所有的知识都只能依靠探究来获得。④面向全体儿童,注重儿童之间

2、的个体差异,并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⑤在科学教育中注重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让他们理解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性。⑥“做中学”的评价注重儿童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发展性,并以此促进儿童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养成。  “我感觉‘做中学’的课堂就是一个模拟社会。”小吴老师在“做中学”教师沙龙里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生活中需要的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真诚合作等品格在这里同样重要。”  小吴老师设计了一个《计时》的课案。课从一个荒岛求生的故事里选材,让孩子们设计制作一个可以表示1分钟时间的装置。课的第一环节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设计了用沙漏、骨牌、水滴等多种在小吴看来

3、十分可行的方法,于是,她只安排了2个课时进行制作和实验。但事情比她想像的要复杂得多。从第二节课起,学生们开始不断地遭受挫折,几乎所有的假设方案都行不通:制作沙漏时钻的洞的大小大有讲究,洞小了,沙子下不去,洞大了,一下子就漏完了;还有,沙子的大小不均匀,沙漏做成后每次计时的误差很大。骨牌那一组的问题也不小,摆放的角度、距离都要反复实验,稍不留神,还会碰倒辛辛苦苦摆好的牌,就又得重来,同学之间难免抱怨,合作小组常常搞得不愉快……凡此种种,让小吴老师大伤脑筋。更严重的是,孩子们在遇到了一系列不顺利后,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兴奋,显得无精打采,有的干脆玩起了

4、别的,不想再进行下去了。小吴老师心中非常焦急。在与同事商量后,她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建筑学家坚持真理的故事,希望孩子们能从中受到启发。为了巩固效果,她在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对于那些对实验方案作出修改建议的小组大加鼓励,表达了自己对他们坚持不懈行为的赞赏。同时,她积极关心闹矛盾的孩子,帮助他们和好如初。果然,孩子们的热情又高涨起来。  然而,在又经过了6节课后,实验装置的计时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虽然孩子们看到结果在改善,也相信这些方案是可行的,但摆在面前的仍大得惊人的误差使得大家产生了厌烦情绪,而有些小组的装置如果需要再改进,就必须推翻前面的所有设计从

5、头开始。孩子们显然不想继续付出,小吴老师自己也已感到厌倦。“不如就这样放弃。”她的脑海中无数次闪过这个念头,但每次想到“做中学”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而自己就这样半途而废,到底不甘心,于是又调整心态,重新投入。  为了鼓舞孩子们的士气,她深入每个小组,和孩子们一起改进实验。孩子们看到老师从不言弃的劲头,也受到感染,继续坚持下去……  “终于,在经历了8节课后,孩子们的计时装置的误差达到了允许的范围内,孩子们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终于品尝到了坚持带来的成功!”小吴老师颇有感慨地说,“为了解决问题,我和学生一起不断地假设、验证、改进,一次次地测试,共

6、同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明白了成功需要苦苦的坚持和付出,自己也受益匪浅。”  “是这样,我也有同感,孩子们在‘做中学’课上常常不能够坚持,我觉得我们这样长期要求、鼓励他们坚持做好一件事,会对他们今后的意志品格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徐老师接着说。  “还有,我发现孩子们也会说假话,他们有时候太在乎结果了。”小曹老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那难怪,大人也常这样。再说,如果所有孩子天生实事求是,还要我们干什么呀?那样的话,科学教育的任务就仅限于科学知识喽!”  ……  一堂“做中学”课《液体的拥泡》正在进行,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探究油、水、酱油这三种液体两

7、两混合之后的现象。很快,孩子们注意到了不相溶液体之间的分层现象,小曹老师请大家假设分层现象的原因,结果大多数孩子认为这与液体倒入的先后有关,只有一组的学生讨论后认为可能是因为重量的关系。(鉴于孩子的年龄和认识能力,老师强调了以相同体积的液体进行实验,避免了质量这一概念的出现,而只要求学生关注一个现象:相同体积的不相溶液体混合,重的在下层。)  在接下来的验证中,这一组没有注意到盛放液体的杯子有重量,所以第一次称下来,处在下层的液体反而比上层的轻。小曹老师在旁边默默注意着他们,想看看他们是否能进一步提出疑问来。果然,其中一个男孩说:“不对。我记得

8、在书上看到过的,在下面的应该重。”小曹老师正欣喜他们发现了问题,可没想到三个孩子居然将测出的两个数据来了个颠倒,问题就“解决”了。小曹又好气又好笑,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