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生活史

疟原虫生活史

ID:20670632

大小:3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0-14

疟原虫生活史_第1页
疟原虫生活史_第2页
疟原虫生活史_第3页
疟原虫生活史_第4页
资源描述:

《疟原虫生活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疟原虫的生活史  疟原虫(Plasmodium)属于顶端复合门、孢子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血孢子亚目、疟原虫科。目前已知疟原虫种类有130余种。主要寄生在人和哺乳类,少数在鸟类、爬虫类等动物。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如人体的疟原虫不能寄生其他动物,但极少数灵长类疟原虫偶可自然感染与其亲缘相近的人体。  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卵形疟原虫。(P.oval

2、e),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形疟等疟疾。疟疾是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分布遍及全球,主要流行于温带和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有一半人口受到威胁。目前在我国,间日疟原虫分布较广,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东为沿海各省,西至新疆;恶性疟原虫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及云南、贵州某些地区;三日疟原虫已很少见。现将我国危害较严重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生活史、主要危害和防治原则作如下简介。疟原虫的生活史  自1880年法国医生在疟疾患者血中发现疟原虫以后,诸多科学家历经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的探索研究,迄今基本查明

3、疟原虫的发育过程。疟原虫生活史具有宿主交替(脊椎动物与吸血昆虫)和世代交替(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特点。人体疟原虫需要在人体内和按蚊体内发育而完成其生活史。  (一)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  1.肝细胞内发育,又称红细胞外期。当受染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叮咬人时,子孢子可随按蚊的涎液进入人体末梢血液,约经30分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最近从电镜观察证实,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前须通过血窦,经内皮细胞层侵入内皮细胞,或经枯氏细胞,再转移肝细胞内寄生;近年研究证明,人体寄生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环子孢子蛋白的某些

4、氨基酸序列可与肝细胞特异性结合,从而对疟原虫子孢子寄生于肝细胞的机理提出有启发性意义的论证。子孢子在肝实质细胞内虫体变圆形,核开始分裂,即进行无性的裂体增殖,此时核多次分裂,形成裂殖体(schizont)。裂殖体逐渐增大,不断进行核分裂,到一定程度,细胞质也分裂,并包绕核周围形成裂殖子(merozoite)。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完成裂体增殖的时间分别约8天和6天,各形成约10000余个和40000个裂殖子。裂殖子呈圆形或椭圆,大小为0.3—0.7μm。肝细胞破裂后,裂殖子进入血窦、血流中,一

5、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掉,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内进行红细胞内期的发育。肖特(Shortt)及加纳姆(Garnham)(1948)在用与间日疟原虫类似的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猕猴时,除了在8天后于肝脏切片中找到红细胞外期裂殖体外,三个半月后又在肝脏切片中找到了裂殖体。当时他们认为疟原虫经过一代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后,其裂殖子除能进入血流并侵犯红细胞外,还能再次侵入肝细胞,反复不断地在肝脏内发育繁殖,形成一个循环。而将疟原虫第一次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的时期称为红细胞前期(或原发性红细胞外期),将所谓再次侵入肝细胞继

6、续进行裂体增殖的时期称为红细胞外期(或继发性红细胞外期)。这一学说流传20余年,经大量实验研究均未能证实,于197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否定。之后李森科(Lysenko)等(1977)援引莫什科夫斯基(Moshkovsky)(1973)的学说提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在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的速度上可能是多态的(polymorphism),发育快者称为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s),慢者称为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s)。直到1980年克罗托夫斯基(Krotoski)

7、等研究证实了在间日型的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ibastianellii)子孢子侵入猕猴肝细胞内存在部分不发育的、呈休眠状态的疟原虫,称之为“休眠子”。多数学者认为间日疟原虫的子孢子具有遗传学上不同的两个型,两型子孢子同时进入肝细胞内,速发型子孢子在7—8天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发育,迟发型子孢子须经或长(可达300余天)或短的休眠状态后,休眠子才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发育。目前国内外学者也证实食蟹猴疟原虫的间日疟原虫有休眠子期。休眠子的发现对疟疾复发的机理提供了新的解释。  2.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

8、细胞内的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内期)及配子体形成,即有性期开始。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分滋养体和裂殖体两阶段。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须作血涂片用瑞氏或姬氏液染色,染色后胞质为蓝色,核为紫红色或红色,疟色素不着色,保持其原来的棕褐色。  早期滋养体的细胞质呈纤细的环状,核位于胞质的一侧,疟原虫似指环状,故称“环状体”。随着滋养体发育,虫体增大,胞质形状不规则,且出现空泡和疟色素,同时受染红细胞胀大,在其表面出现染成红色的薛氏小点(Schuffner′s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