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61614
大小:6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14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方法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方法探讨:本文分析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问题,建立了模糊计算方法,并通过对辖区重点单位和发生过火灾的单位作为选取样本进行综合研究取值,同时用该方法对福建师范大学南部生活区学生宿舍楼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火灾高危消防安全评估 :TU998.1:A: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灾因素明显增多,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文件中特别要求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
2、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火灾高危单位还应当参加火灾公众责任保险。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界定范围、消防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具体评估方法建议对火灾危险源以及其他火险参数按照一定的原则赋值,然后通过综合计算得到数值,从而估算出该单位的相对火灾危险等级。 2、评估设定的函数与参数: 影响建筑火灾的众多因素中,建筑物内部及周边消防设施状况、消防部门灭火救援能力均具有复杂而难以量化的特性。 为了使评估予以量化,我们按照单位消防危险等级(f)由建筑物
3、自身危险致灾因素Buildselffactor(B),建筑内人员危险致灾因素Personfactor(P),以及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外力控制危险致灾因素Controlfactor(E)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函数。 然而,以上三个因素之间没有直接可加性和可比性,我们通过设定系数并加以调整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系数的设定通过对辖区重点单位和发生过火灾的单位作为选取样本,进行综合研究设定。 即:f=B·f1+P·f2-C·f3 其中: f为单位消防危险等级 B为由建筑物自身危险致灾因素系数 P为建筑内人员危险致灾因素系数
4、 C为外力控制危险致灾因素系数 f1为建筑物自身危险致灾因素,包括建筑物的建筑类型、耐火等级、构造、面积、防火间距、安全疏散、防烟排烟、消防给水、消防车道、建筑内部装修材料等量化值 f2为建筑内致人员伤害危险致灾因素,包括建筑物内人员的流动数量、特征、神智状态、自防自救能力等量化值 f3为外力控制危险致灾因素,包括消防队人员素质、灭火器材装备、到达时间、交通状况等量化值 3、各致灾因素量化取值 通过对辖区重点单位和发生过火灾的单位作为选取样本,进行综合研究取值。 3.1建筑物自身危险致灾因素 建筑物自身危险
5、致灾因素主要由建筑类型、建筑耐火等级、建筑面积、建筑构造(疏散通道、消防车道、楼梯间、防烟排烟、消防给水系统)、建筑内部装修材料等构成。 3.2建筑内致人员伤害危险致灾因素 在火灾中人员的数量、特征、神智状态、自防自救能力等因素决定了是否能够迅速撤离火场、保证人身安全。因此我们根据人员的不同特性因素,通过采集辖区大、中队演练样本中的演练取样人群进行赋值。 3.3火灾发生后消防部门外力控制危险致灾因素 外力控制危险致灾因素,包括消防队人员素质、灭火器材装备、到达时间、交通状况等。 消防队的灭火能力与消防队的人员素
6、质和器材装备息息相关,我国现阶段的消防站分为现役铁军消防队、现役特勤消防队、现役常规消防队、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地方义务消防队,各队伍人员的灭火作战能力和器材装备配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这里按照辖区消防队的性质予以赋分取值。 由于消防队距离火场的距离和交通状况直接关系到消防队赶到时火场的火势规模,该距离和交通状况又和消防队赶到的时间成正比,这里我们以单位周边分布的消防队布局到达时间为标准设定相关取值。 4、各修正系数取值和单位消防危险等级的研判 经计算得出f值若大于1,则火灾危险等级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
7、行处理以降低火灾危险等级,若小于1,则火灾危险等级低,应保持应有的防火态势。 5、以福建师范大学南部生活区学生宿舍楼为例进行综合评估 福建师范大学南部生活区学生宿舍楼,建筑类型为民用住宅(取值1),二级耐火等级(取值1.5),属于多层民用建筑,建筑总面积约65134平方米(取值:本文分析了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问题,建立了模糊计算方法,并通过对辖区重点单位和发生过火灾的单位作为选取样本进行综合研究取值,同时用该方法对福建师范大学南部生活区学生宿舍楼进行了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火灾高危消防安全评估
8、:TU998.1:A: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致灾因素明显增多,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46号),文件中特别要求建立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制度,由具有资质的机构定期开展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单位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