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59592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14
《五册25课诗词五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五册25课诗词五首五册25课诗词五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体会教学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能力训练点朗读诗歌做到以声传情,有表情地朗读。(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语言的美。二学法引导诵读法(读—思一议—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创作背景的介绍。3.疑点重点词句的理解。4.解决办法课堂学习中注意贯穿朗读训练,以朗读带动理解,文学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背景知识,由学生课
2、前查找资料,课堂简要介绍。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朗读诗歌。2.查找背景资料。介绍背景。3.讨论分析:(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异同。(3)<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几种心境?4.展开想像,写片段作文,描绘这首词所表现出的意境。5.背诵诗歌。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写作背景介绍,“歌”的介绍。·2.描写,叙事、抒情等多种表
3、达方式的运用。3.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抒情言志之作,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三)教学过穗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怒号(hao2)三重(chong2)茅挂罥(juan2)布衾(qin1)大庇(bi4)突兀(alstyle="MARGIN:0cm0cm0pt">(2)作家及创作背1234567下一页....,。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
4、衔充任节度参谋,故世称杜工部。祖上曾从原籍京北(今陕西省西安市)迁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从他曾祖父起,移居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三十三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下了深厚情谊。唐太宗大历三年(768),杜甫携家出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州一带江上。大历五年(770),贫病交加的诗人卒了湘水舟中。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杜甫生逢安史之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皇朝衰落的开端。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诗歌真实、深刻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
5、折时期的社会现实,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的基调,“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他发扬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开拓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途径,诸体兼备,’自成机杼。他的诗,在当时就获得了“诗史”的美称。著有《杜工部集》。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安史之乱,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筑草堂。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歌”一种文体,指铺叙,记述。2.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3
6、.学生对照.集体背诵诗歌。(四)总结、扩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在雨夜屋漏、长夜难眠之际,诗人心忧天下,想到的是普天下的受苦人,而宁可舍弃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的不幸遭遇令人同情,而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更令人肃然起敬。全诗语言浅显,却有极强的震撼力。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
7、垂老别》《无家别》),请同学们课后找资料阅读,更好地感受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五)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诗歌。(六)板书设计写景茅屋为秋风所破叙事抒情——忧国忧民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学习《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写作背景介绍。2.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爱国的忧思。(=)整体感知这两首都是抒情言志之作,李贺怀才不遇,犹思弃文习武,为国立功;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三)教学过程(.3edu.)1.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戍(shu4)阑(lan2)(2)作家及创作背景简介李贺(7
8、90一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他是唐宗室郑王之后,家境早已衰落。他才华出众,十几岁时已有诗名,受到韩愈等人的赏识和延誉。但因避父讳不能举进士,只做过一任职位卑微的奉礼郎。他不满于这个掌祭祀仪式的无聊官职,便以病辞官,在穷愁郁愤中度过了短暂的一生,死时仅二十七岁。李贺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困顿,使他一生处于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之中,同时也使他对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腐败荒淫,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生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