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

ID:20622600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4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_第1页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_第2页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_第3页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_第4页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论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小编为您整理了晚清汉学的源流与衍变,网站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大家时时关注哦!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所指为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清代的汉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其外延往往因时代和士人的思想、学术差异而有所不同。清中期以后,重实证的乾嘉学风渐兴,学者治经多尊信、归依汉儒经说,贬抑宋学,形成家家许、郑,人人贾、马的乾嘉汉学。道咸以降,随着今文经学的兴起,清代汉学的概念又为之一变。清末民初,学者多把今、古文经学都纳入汉学范畴。清代汉学的这种流变,正好反映了清代学术主流的时代特征,也为中国现代学术的萌生、发展打开了一

2、道闸门。清代以来,汉学一词使用很广而语义不同。一为彰显于清中期的传统汉学(Han Studies),相对于宋学而言,偏重考据研究,近代学者多沿用此意;一为18世纪以后产生于欧洲的西方汉学,即Sinology,本意为中国学,中译时借用了汉学一词,内容包括有关中国的历史、学术、文化和社会等所有研究,不限于考据。清末学者已注意到两者的差异,经学家皮锡瑞指出:日本所谓汉学重兴者,乃其国人以中国之学为汉学,非中国之所谓汉学,且亦冀幸之词耳,未知将来如何?(《师伏堂未刊日记》,《湖南历史资料》1959年第1期)其后,两者在观念、方法上有所借鉴和汲取,但并未浑然一体。

3、事实上,传统汉学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概念。汉代经学与宋明理学曾为儒学发展的两个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两大范式。清中期以后的学术主流是汉学,士人治经多归依于汉儒经说,在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方面也呈现出异于前代的学术风尚。关于汉学一词的出现,目前学术界的说法有二:多数论着认为汉学一词最早见于惠栋的《易汉学》;此外,刘师培曾说,康熙年间的臧琳树汉学以为帜,陈义渊雅(《清儒得失论》)。有的论着因此认为臧琳最先把经学研究称作汉学。实际上,臧琳和惠栋只是加强了经学领域唯汉是好的趋向。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而且均指两汉时期的学术思想。南宋刘克庄评论汉、魏学术云:

4、《易》学有二:数也,理也。汉儒如京房、费直诸人,皆舍章句而谈阴阳灾异,往往揆之前圣而不合,推之当世而少验。至王辅嗣出,始研寻经旨,一扫汉学。(《季父易稿》,《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五)他所谓汉学既指西汉之学,又包括东汉郑玄之学,认为郑司农区区训诂,不离汉学(《恕斋读易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十一)。宋人所谓汉学多侧重于两汉《易》学。一些学者贬评汉儒以象、数释《易》,而重视王弼以理求《易》,这与宋代理学背景密切相关。元、明时期,汉学不再囿于两汉《易》学,而涉及诸多经学领域。宋末元初的戴表元提到:秦祸息,汉学兴,传言者杂(《天原发微序》,《剡源戴先生文

5、集》卷七)他推重西汉之学,认为儒者欲求汉学,惟齐鲁诸生训注犹近古哉!(《急就篇浅谈儒家傳統面臨的五個挑戰欢迎来到站,今天本网站为大家提供了儒家傳統面臨的五個挑戰,希望朋友们读后有所收获!近代以來,儒家思想傳統面臨了各種挑戰。其中兩個主要的挑戰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識。這兩個挑戰就是科學和民主的挑戰。這篇論文除了這兩個挑戰之外,還要討論另外三個儒家思想傳統所面臨的挑戰。我認為,儒家傳統已經對前兩個挑戰做了有益的處理。但是工作並沒有完成。儒家傳統面臨的第三個挑戰來自女性(權)主義feminism。儒家基本上還沒有正面處理這個挑戰。中國社會對女性主義的努力的支持和

6、對其要求的滿足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但是這些進步的取得基本上沒有儒家的參與。儒家思想傳統的第四個挑戰來自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與對女權主義的挑戰一樣,儒家對環境主義的挑戰也還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可以說,儒家思想傳統正在剛剛開始意識到這兩個挑戰的嚴重性。儒家思想傳統的第五個嚴重的挑戰是它自身的生存的挑戰。也就是說,與基督教,佛教,和自由主義等傳統不同,儒家現在面臨著自身的生存問題。總地來說,可以講儒家思想傳統在克服這些挑戰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工作還沒有完成。下面,我將逐個地討論對儒家思想傳統的這五個挑戰。I對于科學的挑戰,儒家傳

7、統主要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如何為科學在人類社會中定位,也就是對科學在人類社會的價值做出總體地評價。其次是如何給科學在儒家認識論中定位,尤其是就倫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關係重新做出評定。在歷史上,儒家傳統對科學的態度是不公平的。盡管以荀子為代表的儒家自然主義傳統有重視自然知識的傾向,儒家的主要傳統一直是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即使荀子也是如此。這個主要傳統以倫理價值為人類生活和宇宙的中心。這種以倫理道德為中心的思想反映在宋代的理學家張載的思想中,就是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對立。張載主張,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後來,朱熹把孟子所做的大體和小體的區分解釋成心和耳目的區

8、別。王陽明把這個傾向更推進一步。他主張,所有有用的知識都在心中,不必到心外去尋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