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061712
大小:1.01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7-11-14
《指纹考勤系统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指纹考勤系统方案(支持单机/局域网/Internet模式) 第一章概述 随着信息产业的日异革新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智能卡技术已被社会的各行各业所接受并应用,其中非接触式智能卡“一卡通”因其技术的先进、使用的便利、保密安全等特性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政府机关、办公大楼、智能小区、大型企业、商业消费、高速公路收费、校园、医院等,身份识别、停车场管理、门禁、通道控制、考勤、会议签到、访客管理、人事资料、保安巡更、资源管理/电梯控制、消费/POS、图书管理、能源控制等是最常用的功能。 OPEN欧品“一卡通”系
2、统是一个综合信息化基础平台,以数据库和非接触式卡为核心,适用于企业工厂、行政单位、智能小区、大厦、校园等。其下的子系统包括门禁、考勤、停车场、通道、消费/POS、会议签到、访客管理、身份识别、巡更、水电能源管理、图书租借、资源(电梯)管理、工资管理以及适用于中、小用户的人力资源管理(包含组织机构、招聘管理、档案管理、合同管理、人力分析、调动管理、培训管理、奖罚管理、绩效评估)和行政总务管理(包含图书管理、宿舍管理、物品领用、会议管理、车辆管理),三者完全一体。各子系统通过管理软件、同一个数据库实现完全的数据共享,系统之
3、间无缝互连,卡片和生物识别等多信息载体在各子系统中通用。并可与第三方ERP、IBMS、大型HR、银行圈存、酒店门锁系统、酒店管理软件、校园教务管理软件、医疗管理软件接口。 1.1非接触式智能卡及多信息载体识别 非接触式智能卡的英文全称是ContactlessIntegratedCircuitCard,又称射频卡(感应卡,proximitycard),是将具有存储、加密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芯片和感应线圈封闭于标准PVC卡片中,通过无线电波的数据信号完成对信息的存取、修改读写等并返回读卡器。非接触
4、式智能卡是世界上最进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产品,成功地将RadioFrequencyIdentifyTechnology(RFID)无线通信射频技术和IC技术相结合,解决了卡中无源和免接触的难题,是电子器件领域的一大突破,并以其高容量、高可靠性、安全防伪、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支持多应用等卓越性能逐渐取代接触式智能卡,成为智能卡应用中的主流卡。 现在常用作考勤的卡类有IC卡和CPU卡,IC卡具备加密措施,可存储数据,安全性高,被广泛使用和常用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一卡通系统;CPU卡是真正意义的智能卡,具备更高安全性
5、,用于少数更高安全级别要求的场合。 多信息识别载体:但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展与对系统更高级别安全性、便利性的要求,具备人体固有的、特定的、唯一的特点的生物识别(指纹等),作为具有更高可靠性、更方便性的认证识别方式越来越多地与卡片识别混合应用于一卡通系统中,由此达到整个系统的高安全性与投资回报率的最佳结合。另一方面,如RFID电子标签,车号扫描、各种有源或无源卡片等其他识别种类的信息载体也可结合应用于同一系统中,使管理者与使用者不再局限于某一种信息识别载体,从而极大地实现使用与管理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1.2智能考
6、勤系统 考勤管理系统中采用非接触式卡IC卡实现自动化管理,具体根据投资情况、实际功能情况及和其它系统的配套来选用。OPEN考勤系统与传统的卡钟纸卡模式有如下优点: 1、使用寿命长、故障极少、不须每月消耗纸片,是卡钟的彻底替代者。 2、外观漂亮、使用简单方便、刷卡灵敏、现代化管理的标志。 3、数据可长期保存,可以按日、月、年查询和统计分析。 4、可以把卡片做成工作证形式,提高企业形象。 5、具有完备的人事管理功能,并且有效防止了改卡作弊。 6、在考勤的基础上加入工资管理软件模块,能自动根据考
7、勤结果计算工资,能做到考勤工资一体化。 7、免除了传统月底繁琐的核查和统计,为您带来轻松愉快的工作方式。 8、生物识别(指纹等)则可防止代打卡现象。 第二章系统设计目标及原则 3.1系统设计目标 OPEN考勤管理系统是建立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非接触式IC卡技术之上,为考勤管理提供方便、快捷和现代化的管理。 具体目标为: ²持有效卡人上下班能很方便、很直观的刷卡考勤。 ²能够方便的处理请假、加班等考勤相关事项。 ²管理人员能方便的查询考勤刷卡记录。 ²系统能如实反映考勤
8、情况。 ²管理人员能方便的统计、打印或导出考勤统计结果。 ²经济合理的运营成本。 3.2系统设计原则 先进性 OPEN一卡通系统的建设要立足于当今国际先进且有发展前途并代表主流趋势的技术,由此实现的系统才可以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能不断平滑升级。如:一卡通系统中网络通讯采用国际流行的TCP/IP协议,服务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